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婚姻法论文

建立我国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导言第10-11页
第一章 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概述第11-21页
 一、非婚生子女概念的界定第11-13页
  (一) 婚生推定制度简述第11-12页
  (二) 非婚生子女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二、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确定的方式第13-17页
  (一) 认领制度第14页
  (二) 准正制度第14-15页
  (三) 关于准正制度的存废第15-17页
 三、我国关于非婚生子女亲子关系的立法现状第17-18页
 四、建立我国认领制度的意义第18-21页
  (一) 认领制度之传统意义向现实意义的转变第18-19页
  (二) 建立认领制度是是法律反映社会关系发展变化需要的必然和必需第19页
  (三) 建立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是完善我国婚姻家庭法的需要第19-21页
第二章 我国认领制度立法态度之选择第21-26页
 一、立法态度之比较分析第21-22页
  (一) 主观主义第21页
  (二) 客观主义第21-22页
  (三) 主、客观主义之比较第22页
 二、纯粹客观主义立法态度之检讨第22-25页
  (一) 问题的提出——以案例为引子第23-24页
  (二) 纯粹客观主义之反思——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立法为参考第24-25页
 三、我国应采的立法态度第25-26页
  (一) 对案例问题的回应第25-26页
  (二) 调和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第26页
第三章 认领制度的比较分析第26-39页
 一、自愿认领第27-33页
  (一) 认领的模式第27-28页
  (二) 认领的要件第28-30页
  (三) 认领的方式第30-31页
  (四) 认领的无效与撤销第31-33页
 二、强制认领第33-39页
  (一) 强制认领请求权人第33-35页
  (二) 强制认领的原因第35-37页
  (三) 强制认领请求权的消灭与抛弃第37-39页
 三、认领的效力第39页
第四章 我国认领制度的具体构建第39-43页
 一、建立我国认领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9-40页
  (一) 子女最大利益原则第39-40页
  (二) 尊重血缘真实性并兼顾当事人主观意愿的原则第40页
  (三) 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原则第40页
 二、我国认领制度的具体内容第40-43页
  (一) 认领人与被认领人第40-41页
  (二) 认领的种类及方式第41-42页
  (三) 认领的无效与撤销第42页
  (四) 认领请求权的消灭与抛弃第42页
  (五) 认领的效力第42-43页
第五章 认领之诉中亲子鉴定技术运用之实务研究第43-51页
 一、实务中亲子鉴定技术面临的尴尬处境第43-45页
 二、实务中当事人拒绝配合鉴定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操作第45-46页
  (一) 德国——直接强制第45页
  (二) 瑞士——间接强制第45页
  (三) 日本——自由心证说第45-46页
  (四) 英、法、美——不利益推论第46页
  (五) 我国台湾地区——自由心证说向拟制真实说之转变第46页
 三、我国现行亲子鉴定法律规定及其评价第46-47页
  (一) 我国关于亲子鉴定的法律规定第46-47页
  (二) 对《批复》之评价第47页
 四、在现行亲子鉴定法律制度下的建议第47-51页
  (一) 明确司法实践中采纳不利推定规则第47-50页
  (二) 发挥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一定情形下法院可依职权委托鉴定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5-56页
后记第56-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食品召回法律机制的完善
下一篇: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