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绪言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 第11页 |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接方式 | 第11-12页 |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机制 | 第12页 |
四、关于“公司十农户”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五、关于完善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点与可能创新之外 | 第14-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15页 |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第15页 |
二、龙头组织的概念 | 第15-16页 |
三、农户的概念 | 第16页 |
四、利益联接机制的概念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利益联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对利益联接机制的构成认识不深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龙头组织与农户利益趋向不一致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组织模式选择存在偏差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农民合作组织缺失 | 第21-22页 |
第五节 外生型龙头组织偏多 | 第22-25页 |
一、内生型龙头组织 | 第23页 |
二、外生型龙头组织 | 第23页 |
三、嫁接型龙头组织 | 第23-25页 |
第六节 一些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我国利益联接机制创新的途径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创新龙头组织与农户的利益机制 | 第26-32页 |
一、创新利益创造机制 | 第26-28页 |
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 第28-29页 |
三、创新利益诉求机制 | 第29-30页 |
四、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 第30-31页 |
五、创新利益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创新龙头组织与农户的联接机制 | 第32-34页 |
一、按联接纽带的类型来区分 | 第32-33页 |
二、按联接纽带的数量来区分 | 第33-34页 |
三、按联接的紧密程度来区分 | 第34页 |
四、联接机制的构成 | 第34页 |
第三节 创新龙头组织与农户的经营模式 | 第34-37页 |
一、推进“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公司)”模式发展 | 第35页 |
二、改造龙头企业(公司)带动模式 | 第35-36页 |
三、改造市场带动模式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促进利益联接机制创新的基础性对策措施 | 第37-44页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政策并强化政策的导向作用 | 第37-39页 |
一、解决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 | 第37页 |
二、免征农产品的增值税 | 第37-38页 |
三、提高出口退税率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促进内生型龙头组织的发展 | 第40-41页 |
一、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 第40页 |
二、增强兴办主体的实力 | 第40页 |
三、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大力推进质量安全工作 | 第41-42页 |
一、注重“三品” | 第41页 |
二、把住“三个环节” | 第41-42页 |
三、把握“三个要点” | 第42页 |
第五节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作 | 第42-44页 |
一、构建技术研发体系 | 第42页 |
二、构建国外成熟技术引进再创新体系 | 第42-43页 |
三、构建重大关键技术推广体系 | 第43页 |
四、构建技术创新示范体系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