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本选题的背景 | 第12-13页 |
二、本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关于农民收入的定义及其构成 | 第13-14页 |
一、关于农民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关于农民收入的定义 | 第14页 |
三、关于农民纯收入的构成 | 第14页 |
第三节 基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一、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 第14-15页 |
二、托达罗的农村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5-16页 |
三、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16页 |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16-17页 |
五、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第四节 论文内容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一、内容框架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三、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东平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现状研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东平县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 第22-23页 |
一、东平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 第22页 |
二、东平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东平县农民增收状况及主要特点 | 第23-28页 |
一、改革开放30 年间,东平县农民增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波动性特征 | 第23-25页 |
二、农民收入构成及来源呈现单一模式,构成不尽合理 | 第25-26页 |
三、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 第26-27页 |
四、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缺乏持续有效的增收途径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东平县农民增收难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28-31页 |
第一节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农民增收难的消积影响 | 第28-29页 |
一、农民增收难将造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制约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28页 |
二、农民增收难将严重削弱农村购买力,威胁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 | 第28-29页 |
三、农民增收难将造成农村长期贫困落后,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现 | 第29页 |
第二节 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农民增收难的消积影响 | 第29-31页 |
一、农民增收难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社会安定 | 第29-30页 |
二、农民增收难不利于新型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建设 | 第30-31页 |
第四章 东平县农民增收困难的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第一节 东平县农民增收困难的自然历史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一、农业是一种高风险、低收益、基础薄弱的弱质产业 | 第31-32页 |
二、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发育程度低 | 第32页 |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率低、转移速度慢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东平县农民增收难的社会环境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城镇化滞后,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农民增收空间狭窄 | 第33页 |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 第33-34页 |
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是农民增收的最大瓶颈因素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促进东平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建议 | 第35-46页 |
一、挖掘资源潜力,培植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 第35-37页 |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 第37-39页 |
三、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公共产品 | 第39-41页 |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41-42页 |
五、强化以县城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 第42-44页 |
六、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突破农民增收瓶颈 | 第44页 |
七、建立健全农民增收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农民增收目标责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