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关于工程监理的概述 | 第12-14页 |
·服务性 | 第12页 |
·科学性 | 第12页 |
·独立性 | 第12-13页 |
·公正性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国际上的监理实践 | 第14-16页 |
·监理业务范围与权限 | 第14页 |
·国外监理公司对人才的要求 | 第14-15页 |
·监理取费 | 第15-16页 |
第三章 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概况及所取得的成绩 | 第16-24页 |
·我国监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 第16页 |
·试点阶段(1988 年至1993 年) | 第16页 |
·发展阶段(1993 年至1998 年四川彩虹桥事件之前) | 第16页 |
·全面强制性实施阶段(彩虹桥事件至今) | 第16页 |
·我国监理事业所取得的成绩 | 第16-18页 |
·形成了一套监理法规 | 第17页 |
·工程受监率逐步提高 | 第17页 |
·建立了一支规模较大的监理队伍 | 第17-18页 |
·监理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划分 | 第18页 |
·监理的工作范围及内容 | 第18-23页 |
·监理队伍建设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实际案例分析 | 第24-39页 |
·没有实现真正的“全面监理” | 第25-27页 |
·业主对监理认识不够 | 第27页 |
·监理企业的总体业务水平不高 | 第27页 |
·政府主管部门对监理行业的重视程度 | 第27页 |
·社会上对监理行业的认识误区 | 第27-31页 |
·从建设单位认识上看 | 第27-29页 |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 第27-28页 |
·监理工作中的误区 | 第28页 |
·权力分配中的误区 | 第28页 |
·费用管理上的误区 | 第28-29页 |
·从承包商认识上看 | 第29-30页 |
·对监理工作范围的误区 | 第29页 |
·对监理文件意见的错误理解 | 第29-30页 |
·对于监理服务对象的错误认识 | 第30页 |
·从监理单位认识上看 | 第30页 |
·普遍认为监理只代表业主利益,是承包商的对立面 | 第30-31页 |
·监理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 第31-33页 |
·监理单位总量过多,竞争过于激烈 | 第31-32页 |
·监理招投标问题 | 第32页 |
·地方市场保护,互设壁垒 | 第32页 |
·工程建设中的不平等竞争与政企不分的现象频发 | 第32-33页 |
·现有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监理责任不明确 | 第33-34页 |
·缺乏真正全面明确监理制度的法律文件 | 第34页 |
·部分内容不应形成法律条文 | 第34-35页 |
·缺乏关于监理员从业资格管理的法规 | 第35页 |
·监理费普遍过低 | 第35-37页 |
·造成监理费用偏低的原因 | 第35-36页 |
·取费标准低 | 第35页 |
·建设单位压价 | 第35-36页 |
·恶意竞争 | 第36页 |
·监理费用偏低导致的弊端 | 第36-37页 |
·监理公司的服务不到位 | 第36页 |
·监理人员待遇普遍偏低 | 第36页 |
·监理企业在发展上缺乏后劲 | 第36页 |
·监理行业的整体发展受到制约 | 第36页 |
·监理行业的整体素质不高 | 第36-37页 |
·监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 第37-38页 |
·监理企业缺乏自我积累及发展能力 | 第38页 |
·监理单位资质管理问题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针对当前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 第39-43页 |
·提高监理企业的综合能力,为实现“全面监理”创造条件 | 第39-40页 |
·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储备 | 第39页 |
·监理装备现代化 | 第39-40页 |
·推进监理企业改革,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体系 | 第40页 |
·增加与国内外监理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 第40页 |
·加强监理宣传工作 | 第40-41页 |
·政府、监理协会的宣传 | 第40-41页 |
·监理企业自身的宣传 | 第41页 |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建设监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页 |
·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 第41-42页 |
·规范政府的行为 | 第41-42页 |
·规范业主的行为 | 第42页 |
·规范监理企业的行为 | 第42页 |
·推行“全面监理”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