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引言第11-23页
 一 研究问题的缘起第11-12页
 二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7页
 三 研究意义第17-19页
 四 研究视角、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五 主要创新点第21-23页
第一章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与特质第23-50页
 第一节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可能性分析第23-34页
  一 资助体系观念要素的引领性第23-26页
  二 资助体系政策要素的指导性第26-29页
  三 资助体系主客体要素的互动性第29-32页
  四 资助体系实践要素的推动性第32-34页
 第二节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第34-43页
  一 人文关怀:资助体系的德育方式第34-37页
  二 生活关照:资助体系的逻辑起点第37-39页
  三 优化人生:资助体系的价值期望第39-41页
  四 道德行为:资助体系的社会效应第41-43页
 第三节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特质第43-50页
  一 “物质资助”与“精神激励”的双重性育人特质第43-45页
  二 “个别资助”与“普遍教育”的统一性育人特质第45-47页
  三 “阶段资助”与“持续教育”的发展性育人特质第47-50页
第二章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理论视阈第50-72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第50-58页
  一 人的全面发展与历史时代发展第50-53页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解放第53-55页
  三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第55-58页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第58-64页
  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第58-60页
  二 “诚信友爱”的道德发展理念第60-62页
  三 “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理念第62-64页
 第三节 西方国家人的生存发展思想的借鉴第64-72页
  一 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理论第65-67页
  二 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第67-69页
  三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69-72页
第三章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历史与现实考察第72-96页
 第一节 免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第72-78页
  一 免费制度的社会时代背景第72-74页
  二 免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内涵及其运行方式第74-76页
  三 免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德育效果第76-78页
 第二节 免费制度向收费制度过渡时期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第78-84页
  一 免费制度向收费制度过渡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第78-80页
  二 免费制度向收费制度过渡时期的资助体系内涵及其运行方式第80-82页
  三 免费制度向收费制度过渡时期的资助体系德育效果第82-84页
 第三节 收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第84-93页
  一 收费制度的社会时代背景第84-86页
  二 收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内涵及其运行方式第86-91页
  三 收费制度下的资助体系德育效果第91-93页
 第四节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困境的原因探究第93-96页
  一 资助观念的极端功利化第93-94页
  二 资助行为的单一物质化第94页
  三 资助者的片面权力化第94-95页
  四 受资助者的单一利益化第95-96页
第四章 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国际比较第96-111页
 第一节 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比较第96-102页
  一 多元化资助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第96-98页
  二 多元化资助体系的运行模式第98-100页
  三 多元化资助体系的德育效果第100-102页
 第二节 整体化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比较第102-106页
  一 整体化资助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第102-103页
  二 整体化资助体系的运行模式第103-105页
  三 整体化资助体系的德育效果第105-106页
 第三节 法治化的资助体系德育功能比较第106-111页
  一 法治化资助体系的内涵与特征第106-108页
  二 法治化资助体系的运行模式第108-109页
  三 法治化资助体系的德育效果第109-111页
第五章 提高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效果的方式第111-139页
 第一节 变革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观念第111-116页
  一 政府按照公平正义观念改革资助政策第111-112页
  二 高校按照助强扶弱观念创新资助观念第112-114页
  三 学生按照自主权利观念转变受助思想第114-116页
 第二节 确立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则第116-122页
  一 坚持资助者与接受资助者相结合第116-118页
  二 坚持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第118-120页
  三 坚持过程教育与结果教育相结合第120-122页
 第三节 创新大学生资助体系德育的践履方式第122-129页
  一 大学生资助的制度化德育方式第122-123页
  二 大学生资助的群体化德育方式第123-126页
  三 大学生资助的人本化德育方式第126-129页
 第四节 拓宽资助体系的社会物质保障渠道第129-134页
  一 物质保障是实现帮困助学的重要基础第129-130页
  二 完善筹集资助资金的政府行为方式第130-132页
  三 形成全社会关爱大学生的捐助方式第132-134页
 第五节 加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第134-139页
  一 资助工作队伍是大学生德育的组织保证第134-135页
  二 完善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第135-139页
结语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5页
后记第145-147页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务特征、动机及能力对大学生事后偏差的影响
下一篇:德育接受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