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行政复议与行政信访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行政信访的概念 | 第13页 |
三、行政复议与行政信访的关系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实施的现状 | 第14-15页 |
一、受案数量少,办理质量不如人意 | 第14-15页 |
二、影响力下降,权威性受到挑战 | 第15页 |
三、效率低下,办事程序繁琐 | 第15页 |
第三节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19页 |
一、行政复议机构缺乏独立性 | 第16-17页 |
二、行政复议机构缺乏统一性 | 第17-18页 |
三、行政复议人员不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制度的应然性分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性质 | 第19-20页 |
一、行政复议具有一定的司法性 | 第19页 |
二、行政复议具有监督行政的属性 | 第19-20页 |
三、行政复议具有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进行救济的属性 | 第20页 |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应然属性 | 第20-21页 |
一、程序正义 | 第20页 |
二、公开原则 | 第20-21页 |
三、便民高效 | 第21页 |
四、司法最终原则 | 第21页 |
第三节 域外行政复议制度 | 第21-28页 |
一、英国的行政裁判所制度 | 第22-23页 |
二、美国的行政法官制度 | 第23-24页 |
三、法国的行政救济制度 | 第24-25页 |
四、德国的异议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五、日本的行政不服申诉制度 | 第26-27页 |
六、域外行政复议制度经验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域外类信访制度 | 第28-31页 |
一、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 | 第28-29页 |
二、法国的调解专员制度 | 第29-30页 |
三、日本的行政苦情处理制度 | 第30页 |
四、各国制度比较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复议的完善与机构重构 | 第31-43页 |
第一节 行政信访弊端 | 第31-33页 |
一、非规范性 | 第31页 |
二、非程序性和不确定性 | 第31-32页 |
三、成本高昂 | 第32页 |
四、削弱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进行重构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一、行政复议制度出现严重问题 | 第33页 |
二、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 第33页 |
三、WTO规则要求对我国的行政复议制度进行重构 | 第33-34页 |
四、域外统一独立的行政复议机构制度提供了借鉴 | 第34页 |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标准 | 第34-36页 |
一、独立 | 第34-35页 |
二、统一 | 第35页 |
三、专业 | 第35-36页 |
第四节 重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36-43页 |
一、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设立 | 第36页 |
二、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职权和地位 | 第36-37页 |
三、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产生 | 第37-38页 |
四、行政复议委员会的工作方式 | 第38页 |
五、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管辖 | 第38-40页 |
六、行政复议官制度 | 第40-41页 |
七、对行政复议委员会的监督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评估与反思 | 第43-45页 |
一、委员会的独立性难以保证 | 第43页 |
二、委员会的权威性不容乐观 | 第43页 |
三、委员会对垂直管理部门的管辖于法无据 | 第43-44页 |
四、大量存在的涉法行政信访问题没有解决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