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岩层状顶板失稳规律与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层状岩体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基于弹性梁或弹性板的层状岩体破坏研究 | 第10-11页 |
| ·基于铰接拱的岩层失稳规律研究 | 第11-13页 |
| ·层状岩体的支护研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硬岩层状顶板失稳的理论分析 | 第17-27页 |
| ·硬岩层状岩体的结构面特征 | 第17页 |
| ·硬岩层状顶板的失稳形式及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 ·顶板失稳形式 | 第17-19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 ·层状顶板失稳的力学分析 | 第21-26页 |
| ·层状顶板的力学模型假设与建立 | 第21-23页 |
| ·力学模型的推导与求解 | 第23-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硬岩层状顶板失稳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27-40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27-29页 |
| ·数值模拟工具的选择 | 第27-28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28-29页 |
|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初始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29页 |
|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29-30页 |
| ·建立实体模型 | 第30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及失稳分析 | 第30-39页 |
| ·顶板等厚分层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 ·顶板不等厚分层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埋深不同时的顶板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硬岩层状顶板的支护原则与机理 | 第40-50页 |
| ·硬岩层状顶板的支护原则 | 第40-42页 |
| ·抵抗层间分离的支护原则 | 第40页 |
| ·抵抗拉伸破坏的支护原则 | 第40-41页 |
| ·抵抗剪切破坏的支护原则 | 第41页 |
| ·联合支护原则 | 第41-42页 |
| ·硬岩层状顶板的支护机理 | 第42-45页 |
| ·锚杆支护原理 | 第42-43页 |
| ·锚索支护原理 | 第43-44页 |
| ·锚杆-锚索协调支护原理 | 第44页 |
| ·注浆支护原理 | 第44-45页 |
| ·钢带支护原理 | 第45页 |
| ·硬岩层状顶板的支护 | 第45-49页 |
| ·锚固方式选择 | 第45-46页 |
| ·锚杆参数设计 | 第46-48页 |
| ·锚索参数设计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苍山铁矿层状顶板的支护设计 | 第50-80页 |
| ·苍山铁矿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 ·苍山铁矿工程地质条件 | 第50-51页 |
| ·苍山铁矿开采现状 | 第51页 |
| ·苍山铁矿顶板垮落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 第51-53页 |
| ·顶板垮落情况调查 | 第51-52页 |
| ·顶板垮落原因初步分析 | 第52-53页 |
| ·岩体的稳定性分析 | 第53-61页 |
| ·工程条件 | 第53页 |
| ·室内岩石力学实验 | 第53-58页 |
| ·岩体稳定性评价 | 第58-61页 |
| ·支护方案选择与参数设计 | 第61-66页 |
| ·支护方案选择依据 | 第61-62页 |
| ·支护方案确定 | 第62-63页 |
| ·支护参数设计 | 第63-66页 |
| ·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79页 |
| ·围岩水平应力分布 | 第67-69页 |
| ·围岩垂直应力分布 | 第69-70页 |
| ·围岩水平位移分布 | 第70-72页 |
| ·围岩竖向位移分布 | 第72-73页 |
| ·支护结构受力分析 | 第73-75页 |
| ·岩层结构面的剪应力特征 | 第75-76页 |
| ·围岩屈服特征 | 第76-78页 |
| ·支护方案的确定 | 第78-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0-82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