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矿灾源空区信息获取及危险性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引言 | 第9页 |
·课题由来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采空区危险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采空区处理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灾源空区信息CMS获取 | 第19-30页 |
·三维空区监测系统CMS | 第19-20页 |
·CMS探测原理 | 第19页 |
·CMS使用注意事项 | 第19-20页 |
·采空区现场探测 | 第20-22页 |
·采空区CMS探测方法 | 第20-21页 |
·测点基本数据 | 第21-22页 |
·采空区三维模型的构建 | 第22-26页 |
·原始探测数据预处理 | 第22-23页 |
·采空区SURPAC建模 | 第23-26页 |
·采空区体积及顶板暴露面积的计算 | 第26-27页 |
·采空区体积计算 | 第26页 |
·空区顶板面积计算 | 第26-27页 |
·空区实际边界范围确定及剖面生成 | 第27-29页 |
·采空区实际边界范围的确定 | 第27-28页 |
·采空区剖面的生成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空区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 | 第30-49页 |
·金属矿采空区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4页 |
·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31页 |
·金属矿采空区危险度评价指标量化 | 第31-34页 |
·金属矿采空区危险度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第34-38页 |
·金属矿山采空区危险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6页 |
·金属矿采空区危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36-38页 |
·金属矿采空区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38-43页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0-43页 |
·空区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 第43-48页 |
·空区现状 | 第43-44页 |
·空区评价指标信息 | 第44-45页 |
·大团山灾源空区危险度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实测的采空区稳定性数值分析及验证 | 第49-76页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49-52页 |
·FLAC3D软件 | 第49-51页 |
·FLAC3D的基本分析步骤 | 第51-52页 |
·数值分析模型构建 | 第52-63页 |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52-53页 |
·复杂地质模型构建 | 第53-56页 |
·数值分析模型构建 | 第56-61页 |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 | 第61-62页 |
·边界条件与初始应力 | 第62-63页 |
·破坏准则 | 第63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71页 |
·位移场分析 | 第63-66页 |
·应力场分析 | 第66-69页 |
·塑性区分析 | 第69-70页 |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 第70-71页 |
·空区稳定性实测验证 | 第71-75页 |
·25~#空区稳定性实测验证 | 第71-73页 |
·21~#空区稳定性实测验证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灾源空区处理方法 | 第76-82页 |
·空区处理方法 | 第76-77页 |
·大团山灾源空区处理方法 | 第77-81页 |
·空区处理方案确定 | 第77-78页 |
·空区充填量计算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83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