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20世纪以来汉赋生产消费研究状况述略 | 第14-18页 |
1、20世纪以来汉赋研究状况述略 | 第14-15页 |
2、20世纪以来汉赋生产消费研究状况述略 | 第15-18页 |
二、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意义 | 第18-20页 |
1、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2、研究范围 | 第19-20页 |
3、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汉赋的生产状况 | 第22-64页 |
第一节 西汉赋的生产状况 | 第22-38页 |
一 西汉前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22-28页 |
二 西汉中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28-34页 |
三 西汉后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34-38页 |
第二节 东汉赋的生产状况 | 第38-56页 |
一 东汉前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38-42页 |
二 东汉中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42-46页 |
三 东汉后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46-52页 |
四 献帝建安期赋作生产状况 | 第52-56页 |
第三节 汉赋生产状况综论 | 第56-64页 |
一 西汉赋生产状况综论 | 第56-59页 |
二 东汉赋生产状况综论 | 第59-61页 |
三 两汉赋生产状况比较 | 第61-64页 |
第二章 汉赋的生产者及生产动因 | 第64-106页 |
第一节 汉赋的中朝生产者 | 第64-74页 |
一 西汉赋中朝生产者的身份 | 第64-68页 |
二 东汉赋中朝生产者的身份 | 第68-71页 |
三 汉赋中朝生产者特点及对汉赋生产的影响 | 第71-74页 |
第二节 汉赋的地方生产者 | 第74-82页 |
一 西汉赋的地方生产者 | 第74-78页 |
二 东汉赋的地方生产者 | 第78-82页 |
第三节 汉赋生产者的小学修养 | 第82-94页 |
一 汉代的小学教育 | 第83-88页 |
二 汉赋生产者的小学修养 | 第88-90页 |
三 汉赋生产者小学修养对汉赋创作的影响 | 第90-94页 |
第四节 汉赋的生产动因 | 第94-106页 |
一 利禄引诱与示忠显能 | 第94-97页 |
二 颂美与讽喻 | 第97-99页 |
三 "自广"与发愤明志 | 第99-103页 |
四 忧政与刺政 | 第103-104页 |
五 "君子之思必成文"与拟作 | 第104-106页 |
第三章 汉赋的生产工具、载体及文本生成 | 第106-138页 |
第一节 汉赋的生产工具 | 第106-118页 |
一 汉赋的主要生产工具 | 第106-116页 |
二 生产工具对汉赋生产消费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第二节 汉赋载体 | 第118-128页 |
一 汉赋的载体形式 | 第118-123页 |
二 汉赋载体形式对汉赋生产消费的影响 | 第123-128页 |
第三节 汉赋的文本生成 | 第128-138页 |
一 汉大赋的制作 | 第128-135页 |
二 汉小赋的制作 | 第135-138页 |
第四章 汉赋的生产机制 | 第138-168页 |
第一节 献赋 | 第138-149页 |
一 献赋的文化渊源 | 第138-140页 |
二 献赋的动因 | 第140-143页 |
三 献赋的契机 | 第143-148页 |
四 献赋对汉赋生产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试赋 | 第149-158页 |
一 试赋的文化渊源 | 第149-150页 |
二 汉代的试赋 | 第150-156页 |
三 试赋对汉赋生产的影响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竞赋 | 第158-168页 |
一 汉代的竞赋活动 | 第158-164页 |
二 竞赋的动因及影响 | 第164-168页 |
第五章 汉赋的传播流通 | 第168-202页 |
第一节 汉赋的传播者与传播方式 | 第168-176页 |
一 赋作者对汉赋的传播 | 第169-173页 |
二 史官、校书官对汉赋的传播 | 第173-175页 |
三 歌者、诵者对汉赋的传播 | 第175-176页 |
第二节 汉赋流传的主要途径 | 第176-189页 |
一 汉赋的家族传承 | 第176-180页 |
二 汉赋的师徒传承 | 第180-183页 |
三 通过藏书流传 | 第183-188页 |
四 通过书肆流传 | 第188-189页 |
第三节 汉赋的搜集、整理与流失 | 第189-202页 |
一 汉赋的搜集 | 第190-195页 |
二 汉赋的整理 | 第195-198页 |
三 汉赋的流失 | 第198-202页 |
第六章 汉赋的消费 | 第202-245页 |
第一节 汉赋的消费者和消费状况 | 第202-212页 |
一 汉赋的消费者 | 第202-204页 |
二 西汉赋的消费状况 | 第204-209页 |
三 东汉赋的消费状况 | 第209-212页 |
第二节 汉赋的消费动因 | 第212-225页 |
一 诸侯王消费汉赋的动因——借赋解忧 | 第212-216页 |
二 皇帝消费汉赋的动因——招揽人才、"润色鸿业"与"虞说耳目" | 第216-222页 |
三 赋家消费汉赋的动因——"自广"与拟作 | 第222-224页 |
四 大将军消费汉赋的动因——示德显功 | 第224-225页 |
五 曹氏文人集团消费辞赋的动因——歌颂军威与消闲取悦 | 第225页 |
第三节 汉赋的消费效果 | 第225-233页 |
一 "揄扬大义"与"鸟兽草木多闻之观" | 第226-228页 |
二 "辩丽可喜"与"劝百讽一" | 第228-232页 |
三 刺激与阻滞汉赋的生产消费 | 第232-233页 |
第四节 汉赋消费中的司马相如效应 | 第233-245页 |
一 司马相如效应的生成 | 第233-236页 |
二 司马相如效应的表现 | 第236-242页 |
三 司马相如效应引起的后果 | 第242-245页 |
结语 | 第245-250页 |
附录一:西汉赋家赋作一览表 | 第250-254页 |
附录二:东汉赋家赋作一览表 | 第254-26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61-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