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宋:北宋(960~1127年)论文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以北宋前中期为中心的研究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绪言第14-26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第二节 已有的相关研究第15-24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构成第24-26页
第一章 转型与成长:北宋初期的士大夫第26-70页
 第一节 从唐末到宋初:士大夫的角色变化第26-40页
  一、唐宋之际士大夫社会身份的变化第29-32页
  二、五代宋初士大夫的角色转型第32-40页
 第二节 北宋"重文"的国策第40-53页
  一、太祖:基调的奠定者第41-47页
  二、太宗:观念的转变第47-52页
  三、真宗:守文的君主第52-53页
 第三节 宋初士大夫"行道"意识的复兴第53-69页
  一、徐铉与辛仲甫:以行道为己任的先行者第54-56页
  二、柳开:最早的古文家和古道的倡导者第56-59页
  三、张齐贤与田锡:志于"致君"的宰相和谏官第59-61页
  四、王禹稱和孙何:以文行道的后继者第61-64页
  五、张咏与种放:名臣与名隐的抱负第64-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二章 走向成熟的士大夫和士大夫政治第70-145页
 第一节 士大夫群体的壮大与士大夫政治的成熟第70-83页
  一、士大夫群体的壮大第70-78页
  二、"共治"局面的定型和士大夫"致君"意识的普遍形成第78-83页
 第二节 庆历兴学与科举改革:"士"的培养与选拔第83-107页
  一、仁宗时期士大夫振兴学校教育的努力第83-94页
  二、科举考试的改革第94-107页
 第三节 大中之道与三代之制:士大夫的政治理念第107-128页
  一、大中之道:三代之治的最高原则第107-113页
  二、三代之制:理想与变通第113-118页
  三、《周礼》:变革的蓝图第118-128页
 第四节 君子之朋:士大夫的联合与斗争第128-143页
  一、"君子有党"的提出第129-131页
  二、"伏阁":士大夫的首度联合第131-134页
  三、景祐党争:"君子之党"的出现第134-139页
  四、庆历新政中的士大夫联合第139-143页
 小结第143-145页
第三章 变法与反变法:在不同的理想之间第145-224页
 第一节 变法:士大夫"行道"的机遇第145-158页
  一、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君臣际会第145-152页
  二、尧舜之道:王安石和宋神宗合作的思想基础第152-158页
 第二节 经术所以经世务:学术对政治的影响第158-173页
  一、濮议:皇考派在"义理"上的胜利第158-165页
  二、王安石通过经筵影响皇帝和推行变法第165-171页
  三、王安石依托《周礼》推行新法第171-173页
 第三节 "一道德":科举教育的再次改革第173-191页
  一、王安石关于人才‘培养的思想第174-180页
  二、改革教育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第180-191页
 第四节 道不同:反对变法的士大夫第191-211页
  一、"守旧"派的政治理念第192-196页
  二、司马光的主张第196-205页
  三、代表理学家主张的二程第205-211页
 第五节 英、神两朝士大夫的政治斗争第211-223页
  一、濮议:与礼法之争相伴随的政治对立第211-216页
  二、"共治"与"得君":王安石对其他士大夫的压制第216-223页
 小结第223-224页
第四章 北宋后期:"致君尧舜"的式微第224-242页
 第一节 "更化"与"绍述":政治路线的反覆第224-236页
  一、更化:新法反对派的上台及其目标的实现第224-234页
  二、绍圣:再定国是第234-236页
 第二节 从党争到党祸:北宋士大夫的分裂第236-241页
  一、反对派与变法派的斗争第237-240页
  二、反对派的内部分化第240-241页
 小结第241-242页
结语第242-246页
参考文献第246-254页
后记第254-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三十年来的美国清史研究:以新清史为线索
下一篇: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