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氢与过渡金属表面交互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35页
    2.1 氢概述第14-15页
    2.2 氢与过渡金属表面的交互作用第15-21页
        2.2.1 氢在过渡金属表面的吸附第16-17页
        2.2.2 氢在过渡金属表面的溶解第17-18页
        2.2.3 氢在过渡金属表面及体内的扩散第18-19页
        2.2.4 氢在过渡金属表面的脱附——析氢反应第19-20页
        2.2.5 氢与过渡金属中缺陷的交互作用第20-21页
    2.3 环境因素对氢与过渡金属界面交互作用的影响第21-25页
        2.3.1 氢覆盖度对氢与过渡金属界面交互作用的影响第21-22页
        2.3.2 溶剂化和电场效应对氢与过渡金属界面交互作用的影响第22-25页
    2.4 工业用氢所涉及的问题第25-30页
        2.4.1 充氢对(电)化学反应的速率及选择性的影响第25-27页
        2.4.2 析氢反应与电催化反应的竞争第27-30页
    2.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简介第30-33页
        2.5.1 密度泛函理论第30-31页
        2.5.2 交换关联泛函第31-32页
        2.5.3 赝势平面波方法第32页
        2.5.4 自洽运算与结构优化第32-33页
    2.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第33-35页
3 第一性原理电化学计算模拟方法概述第35-48页
    3.1 电化学环境的模拟第35-43页
        3.1.1 溶液环境的模拟第36-39页
        3.1.2 界面电场的模拟及电势的确定第39-43页
    3.2 电化学参量的计算方法第43-48页
        3.2.1 计算氢电极第43-44页
        3.2.2 吉布斯自由能第44-45页
        3.2.3 过渡态理论第45页
        3.2.4 线性关系第45-46页
        3.2.5 外推法能量校正第46-48页
4 氢与过渡金属表面交互行为研究第48-70页
    4.1 覆盖度对氢在过渡金属表面交互行为的影响第48-63页
        4.1.1 概述第48-49页
        4.1.2 计算设置第49-51页
        4.1.3 覆盖度对氢在表面吸附的影响第51-54页
        4.1.4 覆盖度对氢在次表面和次次表面吸附的影响第54-56页
        4.1.5 覆盖度对氢扩散能量的影响第56-62页
        4.1.6 小结第62-63页
    4.2 溶剂化效应和电场效应对氢在过渡金属表面交互行为的影响第63-70页
        4.2.1 概述第63页
        4.2.2 计算设置第63-65页
        4.2.3 溶剂化效应和电场效应对氢在表面和次表面吸附的影响第65-67页
        4.2.4 溶剂化效应和电场效应对氢扩散能量的影响第67-69页
        4.2.5 小结第69-70页
5 氢对铬钝化行为影响规律研究第70-89页
    5.1 铬钝化体系的模拟及相关电位的确定第70-84页
        5.1.1 铬钝化体系概述第70-72页
        5.1.2 计算设置第72-74页
        5.1.3 甫尔拜图第74-76页
        5.1.4 低覆盖度下Cr(110)表面钝化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图第76-78页
        5.1.5 高覆盖度下Cr(110)表面钝化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图第78-81页
        5.1.6 阳极极化曲线第81-83页
        5.1.7 小结第83-84页
    5.2 氢对铬钝化行为的影响第84-89页
        5.2.1 概述第84页
        5.2.2 计算设置第84-85页
        5.2.3 次表面吸H后Cr(110)表面钝化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图第85-86页
        5.2.4 氢对铬钝化体系的影响第86-88页
        5.2.5 小结第88-89页
6 不同氢供体对电化学合成氨及其竞争反应影响规律研究第89-108页
    6.1 合成氨过程中的氢供体概述第89-91页
    6.2 计算设置第91-92页
    6.3 2,6-二甲基吡啶离子在过渡金属表面的吸附第92-95页
    6.4 两种氢供体参与析氢反应的结果比较第95-101页
        6.4.1 电化学吸附过程第96-100页
        6.4.2 电化学脱附过程第100-101页
    6.5 两种氢供体参与氮还原反应的结果比较第101-106页
    6.6 小结第106-108页
7 结论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38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38-14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Sb3基热电材料体系Ce-Co-Sb/Fe三元系的相平衡测定及热力学优化
下一篇:刺激响应型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