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2.1 热电材料概况 | 第17-24页 |
2.1.1 热电效应 | 第17-19页 |
2.1.2 热电器件转换效率和热电优值系数 | 第19-21页 |
2.1.3 热电材料应用 | 第21页 |
2.1.4 热电材料分类 | 第21-23页 |
2.1.5 提高热电性能的方法 | 第23-24页 |
2.2 方钴矿化合物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2.2.1 方钴矿化合物晶体结构 | 第24-25页 |
2.2.2 提高方钴矿热电优值的方法 | 第25页 |
2.2.3 方钴矿热电材料研究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2.3 填充/置换型方钴矿热电性能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2.3.1 填充/置换型方钴矿化合物 | 第26-29页 |
2.3.2 填充/置换型方钴矿热电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2.3.3 填充方钴矿热电性能优化的理论研究 | 第31页 |
2.4 相图计算原理与方法 | 第31-37页 |
2.4.1 相图计算概述 | 第31-32页 |
2.4.2 相图计算的原理—Gibbs法则 | 第32页 |
2.4.3 相图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2.4.4 热力学模型 | 第33-37页 |
2.5 相图应用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3 纯组元Sb/Ge的热力学研究 | 第39-53页 |
3.1 纯组元热力学模型 | 第39-41页 |
3.1.1 气相模型 | 第39-40页 |
3.1.2 凝聚相模型 | 第40-41页 |
3.2 实验数据 | 第41-42页 |
3.2.1 纯组元Sb | 第41页 |
3.2.2 纯组元Ge | 第41-42页 |
3.3 优化结果 | 第42-46页 |
3.3.1 纯组元Sb | 第42-44页 |
3.3.2 纯组元Ge | 第44-46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6-50页 |
3.4.1 纯组元Sb | 第46-49页 |
3.4.2 纯组元Ge | 第49-50页 |
3.5 纯组元数据库的应用分析 | 第50-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4 Ce-Co-Sb三元系的实验测定 | 第53-77页 |
4.1 文献总结 | 第53-55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4.3 Ce-Co-Sb三元系等温截面实验测定 | 第56-65页 |
4.3.1 823 K等温截面 | 第56-61页 |
4.3.2 673 K等温截面 | 第61-64页 |
4.3.3 Ce-Co-Sb三元系中三元化合物的讨论 | 第64-65页 |
4.4 Ce-Co-Sb三元系液相面投影图实验测定 | 第65-76页 |
4.4.1 Ce-Co-Sb铸态合金的凝固路径分析 | 第65-75页 |
4.4.2 一些试样的DSC测试 | 第75-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5 Ce-Co-Fe三元系的实验测定 | 第77-93页 |
5.1 文献总结 | 第77-78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78-79页 |
5.3 Ce-Co-Fe三元系823 K等温截面实验测定 | 第79-83页 |
5.4 Ce-Co-Fe三元系液相面投影图实验测定 | 第83-92页 |
5.4.1 Ce-Co-Fe铸态合金的凝固路径分析 | 第83-91页 |
5.4.2 一些试样的DSC测试 | 第91-92页 |
5.5 小结 | 第92-93页 |
6 Ce-Co-Sb三元系的热力学优化评估 | 第93-114页 |
6.1 文献总结 | 第93-97页 |
6.2 热力学模型 | 第97-101页 |
6.2.1 纯组元 | 第97-98页 |
6.2.2 溶体相 | 第98-99页 |
6.2.3 二元化合物 | 第99-100页 |
6.2.4 具有溶解度范围的CeCo_uSb_2(τ_1)相 | 第100-101页 |
6.2.5 严格计量比CeCoSb_3(τ_2)相 | 第101页 |
6.3 优化结果 | 第101-104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2页 |
6.4.1 Ce-Sb二元系 | 第104-106页 |
6.4.2 Ce-Co-Sb三元系 | 第106-112页 |
6.5 小结 | 第112-114页 |
7 Ce-Co-Fe三元系的热力学优化评估 | 第114-128页 |
7.1 文献总结 | 第114-117页 |
7.2 热力学模型 | 第117-120页 |
7.2.1 纯组元 | 第117-118页 |
7.2.2 溶体相 | 第118页 |
7.2.3 具有连续溶解度范围的Ce(Co,Fe)_2相和Ce_2(Co,Fe)_(17)相 | 第118-119页 |
7.2.4 具有溶解度范围的其它相 | 第119-120页 |
7.3 优化结果 | 第120-123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27页 |
7.4.1 Ce-Co-Fe三元系等温截面 | 第123-124页 |
7.4.2 Ce-Co-Fe三元系垂直截面 | 第124-125页 |
7.4.3 Ce-Co-Fe三元系液相面投影图 | 第125-127页 |
7.5 小结 | 第127-128页 |
8 Ce-Co-Fe-Sb四元系的相平衡与组织稳定性的热力学研究 | 第128-144页 |
8.1 相平衡与组织稳定性基本原理 | 第128-129页 |
8.2 Ce-Co-Fe-Sb四元系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 | 第129-131页 |
8.3 VaCo_4Sb_(12)-CeFe_4Sb_(12)垂直截面的热力学计算与分析 | 第131-133页 |
8.4 Ce和Fe含量对CoSb_3基热电材料体系相平衡关系的影响 | 第133-138页 |
8.4.1 Ce含量对Ce-Co-Fe-Sb合金相平衡关系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8.4.2 Fe含量对Ce-Co-Fe-Sb合金相平衡关系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8.5 Ce-Co-Fe-Sb合金体系凝固组织演变过程分析 | 第138-143页 |
8.5.1 Ce-Co-Sb合金体系凝固过程分析 | 第139-140页 |
8.5.2 Ce-Fe-Sb合金体系凝固过程分析 | 第140-141页 |
8.5.3 Ce-Co-Fe-Sb合金体系凝固过程分析 | 第141-143页 |
8.6 小结 | 第143-144页 |
9 结论 | 第144-14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67-1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