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体化网络可信身份认证机制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8-21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防追踪的可信身份匿名认证机制设计 | 第23-53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身份认证及管理模型 | 第24-27页 |
2.3 可信身份认证机制设计 | 第27-32页 |
2.3.1 实体身份扩展设计 | 第27-28页 |
2.3.2 引入实体设计 | 第28-29页 |
2.3.3 认证机制设计 | 第29-32页 |
2.3.4 机制安全设计 | 第32页 |
2.4 网络接入实体可信身份设计 | 第32-45页 |
2.4.1 可信身份构造与存储 | 第32-36页 |
2.4.2 可信身份状态及转换 | 第36-42页 |
2.4.3 快速存证与状态查询 | 第42-44页 |
2.4.4 可信身份安全性分析 | 第44-45页 |
2.5 基于可信身份的密钥安全设计 | 第45-52页 |
2.5.1 密钥安全模块 | 第45-47页 |
2.5.2 实体私钥申请 | 第47-49页 |
2.5.3 宿主身份校验 | 第49-50页 |
2.5.4 私钥受控计算 | 第50-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适应资源有限通信的轻量标识密码算法 | 第53-89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相关研究 | 第54-56页 |
3.3 预备知识 | 第56-62页 |
3.3.1 椭圆曲线域上的双线性配对 | 第56-58页 |
3.3.2 数学假设 | 第58-60页 |
3.3.3 安全模型 | 第60-62页 |
3.4 基于可信身份的轻量级标识密码 | 第62-70页 |
3.4.1 基于配对的域参数初始化 | 第62-63页 |
3.4.2 基于可信身份的私钥生成算法 | 第63-64页 |
3.4.3 基于可信身份的双线加密算法 | 第64-66页 |
3.4.4 基于可信身份的双线签名算法 | 第66-68页 |
3.4.5 基于可信身份的双线签密算法 | 第68-70页 |
3.5 安全形式化证明 | 第70-77页 |
3.5.1 加密安全证明 | 第70-74页 |
3.5.2 签名不可伪造证明 | 第74-77页 |
3.6 评估及验证 | 第77-87页 |
3.6.1 算法性能评估 | 第77-79页 |
3.6.2 资源开销评估 | 第79-81页 |
3.6.3 实验设置 | 第81-82页 |
3.6.4 实验过程 | 第82-83页 |
3.6.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3-8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基于非交互式可信验证的对等认证方法 | 第89-109页 |
4.1 引言 | 第89-90页 |
4.2 有源可信身份认证 | 第90-92页 |
4.3 问题描述与对等认证建模 | 第92-94页 |
4.4 非交互式身份可信验证 | 第94-95页 |
4.5 可信身份对等认证方法 | 第95-102页 |
4.5.1 概述 | 第96-97页 |
4.5.2 过程参数化描述 | 第97-101页 |
4.5.3 一致性证明 | 第101-102页 |
4.6 实验及验证 | 第102-107页 |
4.6.1 对比分析 | 第102-103页 |
4.6.2 抗攻击分析 | 第103-104页 |
4.6.3 仿真实验 | 第104-106页 |
4.6.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6-10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基于身份信任传递的跨域动态认证方法 | 第109-123页 |
5.1 引言 | 第109-110页 |
5.2 问题描述及跨域认证建模 | 第110-112页 |
5.3 身份信任传递 | 第112-115页 |
5.3.1 多方信任模型 | 第112-113页 |
5.3.2 三方传递过程描述 | 第113-115页 |
5.4 跨域动态认证 | 第115-117页 |
5.4.1 基于广播式身份信任传递的跨域认证 | 第115-116页 |
5.4.2 基于主动式身份信任传递的跨域认证 | 第116-117页 |
5.4.3 模式动态切换过程描述 | 第117页 |
5.5 实验及验证 | 第117-121页 |
5.5.1 对比分析 | 第117-119页 |
5.5.2 仿真实验 | 第119-120页 |
5.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20-12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