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8页 |
1.1.1 城市水环境安全危机下的新理念 | 第14-16页 |
1.1.2 市政基础设施的重构与角色转换 | 第16-18页 |
1.1.3 多元学科领域交叉互动与合作拓展 | 第1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6页 |
1.3.1 国内关于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2 国内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实践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1.3.3 国外关于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24页 |
1.3.4 国外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实践应用现状 | 第24-2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相关概念与研究概述 | 第30-4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0-33页 |
2.1.1 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 | 第30页 |
2.1.2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30-31页 |
2.1.3 灰色基础设施的概念 | 第31页 |
2.1.4 排水明渠的概念 | 第31-33页 |
2.2 海绵城市视角下明渠景观改造的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2.2.1 LID低影响可持续景观设计理论 | 第33-35页 |
2.2.2 UE城市生态学理论 | 第35-37页 |
2.2.3 WSUD水敏感城市设计 | 第37页 |
2.3 国外经典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案例分析 | 第37-45页 |
2.3.1 LID低影响可持续景观设计实例 | 第37-42页 |
2.3.2 UE城市生态学理论应用实例 | 第42-44页 |
2.3.3 WSUD水敏感城市应用实例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辉山明渠概况背景与问题需求 | 第46-58页 |
3.1 沈阳市自然及水资源概况 | 第46-48页 |
3.1.1 自然概况及地理区位 | 第46页 |
3.1.2 水系与植被 | 第46-47页 |
3.1.3 水资源利用概况 | 第47-48页 |
3.2 辉山明渠概况特征 | 第48-54页 |
3.2.1 辉山明渠的概况现状 | 第48-50页 |
3.2.2 辉山明渠的空间特质 | 第50-53页 |
3.2.3 辉山明渠的社会影响 | 第53-54页 |
3.3 辉山明渠现状问题分析 | 第54-57页 |
3.3.1 渠道老化逼仄水力效果不佳 | 第54-55页 |
3.3.2 用地性质复杂缺乏整体规划 | 第55-56页 |
3.3.3 空间利用消极未形成景观水系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辉山明渠雨水潜力及分析模拟 | 第58-80页 |
4.1 辉山明渠雨水潜力分析 | 第58-66页 |
4.1.1 辉山明渠降雨特点与雨量分析 | 第58-62页 |
4.1.2 辉山明渠近远期雨水径流调节 | 第62-65页 |
4.1.3 辉山明渠的生态补给水源规划 | 第65-66页 |
4.2 辉山明渠景观改造方案及模型模拟 | 第66-73页 |
4.2.1 辉山明渠景观优化改造原则 | 第66-67页 |
4.2.2 辉山明渠景观改造技术路线 | 第67页 |
4.2.3 SWMM模型径流分析模拟 | 第67-73页 |
4.3 辉山明渠景观改造优化策略 | 第73-78页 |
4.3.1 辉山明渠景观改造规划背景 | 第73-74页 |
4.3.2 辉山明渠集流子系统优化策略 | 第74-76页 |
4.3.3 辉山明渠渗流子系统优化策略 | 第76-77页 |
4.3.4 辉山明渠净流子系统优化策略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辉山明渠景观改造具体优化措施 | 第80-94页 |
5.1 明渠集流子系统景观改造措施 | 第80-85页 |
5.1.1 路缘扩展池 | 第80-81页 |
5.1.2 雨水花园 | 第81-83页 |
5.1.3 小型蓄水湿塘 | 第83-85页 |
5.2 明渠滲流子系统景观改造措施 | 第85-88页 |
5.2.1 下凹植被浅沟 | 第85-86页 |
5.2.2 生态停车场 | 第86-87页 |
5.2.3 雨水渗滤井 | 第87-88页 |
5.3 明渠净流子系统景观改造措施 | 第88-92页 |
5.3.1 层叠过滤池 | 第88-90页 |
5.3.2 循环接触氧化生态浮岛 | 第90-91页 |
5.3.3 生态梯度湿地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4-98页 |
6.1 改造策略的综合景观效益 | 第94-95页 |
6.1.1 规划层面——海绵城市微观诠释 | 第94页 |
6.1.2 景观层面——蓝绿轴线形成 | 第94-95页 |
6.1.3 生态效果层面——雨水肌理缝补 | 第95页 |
6.2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95-9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表一 沈阳市主要土壤类型 | 第104-106页 |
附表二 辉山明渠适应修复性水生植物表 | 第106-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