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有限元应用方法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土体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第2章 理论介绍 | 第13-23页 |
2.1 本构模型和强度理论 | 第13-19页 |
2.1.1 邓肯-张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13-17页 |
2.1.2 土的强度 | 第17-19页 |
2.2 有限元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2.2.1 有限单元法的分析过程 | 第19页 |
2.2.2 有限单元法的实现过程 | 第19-22页 |
2.2.3 平面应变单元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ANSYS软件的土石坝施工仿真 | 第23-30页 |
3.1 ANSYS应用概述 | 第23-24页 |
3.1.1 计算一般步骤 | 第23-24页 |
3.1.2 二次开发功能 | 第24页 |
3.2 土石坝施工仿真过程 | 第24-26页 |
3.2.1 建模、网格划分 | 第24-25页 |
3.2.2 加载过程 | 第25-26页 |
3.2.3 求解、后处理 | 第2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6-29页 |
3.3.1 主应力 | 第26-27页 |
3.3.2 水平向位移 | 第27-28页 |
3.3.3 沉降量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基于Midas/GTS软件的土石坝施工仿真 | 第30-35页 |
4.1 Midas/GTS应用概述 | 第30-31页 |
4.1.1 单元和材料本构 | 第30页 |
4.1.2 建模分析流程 | 第30页 |
4.1.3 施工阶段分析 | 第30-31页 |
4.2 土石坝施工仿真过程 | 第31-32页 |
4.2.1 建模、网格划分 | 第31页 |
4.2.2 定义施工阶段 | 第31-32页 |
4.2.3 求解、后处理 | 第3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4.3.1 主应力 | 第32-33页 |
4.3.2 水平向位移 | 第33-34页 |
4.3.3 沉降量 | 第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ANSYS和Midas/GTS仿真技术的对比 | 第35-40页 |
5.1 应用门槛对比 | 第35-36页 |
5.2 应力结果对比 | 第36-37页 |
5.3 位移结果对比 | 第37-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40-51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6.1.1 坝型 | 第40页 |
6.1.2 填筑和蓄水过程 | 第40页 |
6.1.3 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6.1.4 材料参数 | 第41页 |
6.2 计算过程 | 第41-42页 |
6.2.1 建模、网格划分 | 第41页 |
6.2.2 施工阶段分析 | 第41-42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6.3.1 主应力 | 第42-44页 |
6.3.2 位移量 | 第44-45页 |
6.3.3 心墙应力、位移 | 第45-47页 |
6.4 温度敏感性分析 | 第47-50页 |
6.4.1 坝体应力及位移 | 第48页 |
6.4.2 心墙应力及位移 | 第48-5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52页 |
7.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