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绪论 | 第15-34页 |
|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第18-2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5页 |
| ·研究路径与本论文的结构 | 第25-30页 |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30-33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第33-34页 |
| 2 文献回顾与评析 | 第34-58页 |
| ·新古典的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述评 | 第35-40页 |
| ·文献回顾 | 第35-38页 |
| ·文献评析 | 第38-40页 |
|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述评 | 第40-42页 |
| ·简要回顾 | 第40-41页 |
| ·简要评析 | 第41-42页 |
|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 | 第42-55页 |
|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的观点——制度决定经济发展 | 第43-45页 |
| ·制度是如何决定经济发展的 | 第45-49页 |
| ·制度类型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细化 | 第49-55页 |
| ·总结性评论与问题的提出 | 第55-58页 |
| ·总结性评论 | 第55-5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6-58页 |
| 3 如何理解制度 | 第58-92页 |
| ·各制度经济学学派关于制度和制度形成观点的回顾 | 第58-62页 |
| ·对于制度的理解 | 第62-83页 |
|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第62-72页 |
| ·制度体系的结构 | 第72-78页 |
| ·制度体系的核心是社会秩序观 | 第78-83页 |
| ·理解制度变迁 | 第83-91页 |
|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 第84-88页 |
| ·制度变迁的类型——提出一种新的划分制度变迁的标准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4 制度与行为的连接点——“注目礼人” | 第92-138页 |
| ·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 第92-103页 |
| ·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含义 | 第92-93页 |
| ·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 | 第93-98页 |
| ·对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评析 | 第98-103页 |
| ·对经济理性人的再认识与注目礼人概念的提出 | 第103-117页 |
| ·对经济理性人的再认识 | 第103-112页 |
| ·“注目礼人”能够与制度概念相匹配 | 第112-117页 |
| ·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 第117-138页 |
| ·基于“囚徒困境”的成因和类型看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 第117-120页 |
| ·基于"囚徒困境"的解决模式看制度与行为关系 | 第120-130页 |
| ·制度与行为者的关系——基于社会秩序观的视角 | 第130-136页 |
| ·小结 | 第136-138页 |
| 5 制度、行为与经济增长 | 第138-165页 |
| ·现有研究框架的局限性与新研究框架 | 第138-141页 |
| ·现有研究框架的局限性 | 第138-139页 |
| ·新研究框架的提出与新框架的简要阐述 | 第139-141页 |
| ·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141-165页 |
| ·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机理 | 第141-153页 |
| ·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 | 第153-163页 |
| ·小结 | 第163-165页 |
| 6 关系型社会、规则型社会与经济发展——解读"李约瑟之谜"和"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的一个框架 | 第165-207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 第165-176页 |
| ·文献回顾 | 第165-168页 |
| ·文献评析 | 第168-17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75-176页 |
| ·设定两种理想型社会的原则与研究思路 | 第176-178页 |
| ·设定两种理想型社会的原则 | 第176-177页 |
| ·基本研究思路与社会特征的设定 | 第177-178页 |
| ·关系型社会、规则型社会与经济发展 | 第178-201页 |
| ·交易、辅助性交易的界定 | 第178-180页 |
| ·两种理想型的社会的界定 | 第180-182页 |
| ·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行为者行为的概述 | 第182-183页 |
| ·两种理想型社会与经济发展 | 第183-201页 |
| ·对"李约瑟之谜"和"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的一个简要解释 | 第201-207页 |
| 7 奢侈性消费同天朝的崩溃和西方世界兴起 | 第207-233页 |
| ·资源错配机理的具体分析——以清朝为例 | 第208-223页 |
| ·资源错配 | 第208-209页 |
| ·中华帝国历史上资源错配状况的具体分析——以清朝为例 | 第209-223页 |
| ·有奢侈传统的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 第223-232页 |
| ·中华帝国官僚的奢侈性消费与西方领主贵族的奢侈性消费有本质的不同 | 第224-228页 |
| ·基于1000年——1500年的中西技术特征所折射的制度看西方世界兴起的奥秘 | 第228-232页 |
| ·小结 | 第232-233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3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4-250页 |
| 后记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