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2页 |
| 1 导论 | 第12-24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简评 | 第21-22页 |
| ·本文结构 | 第22-24页 |
| 2 动态比较优势简要的评述 | 第24-44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脉络 | 第25-37页 |
|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25-30页 |
| ·里昂惕夫之谜 | 第30页 |
|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论 | 第30-33页 |
|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 第33-37页 |
| ·动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 | 第37-41页 |
|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37-39页 |
| ·动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 | 第39-41页 |
| ·发展中国家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 | 第41-43页 |
| ·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生产要素 | 第41页 |
| ·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机制 | 第41-42页 |
| ·动态比较优势的直接形成机制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3 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 | 第44-64页 |
| ·引言 | 第44-46页 |
| ·模型分析 | 第46-54页 |
| ·基本模型 | 第47-49页 |
| ·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 | 第49-53页 |
| ·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 ·实证分析 | 第54-60页 |
| ·计量模型的设定和数据 | 第54-55页 |
| ·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和评价 | 第55-56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 ·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动态技术进步 | 第60-63页 |
| ·基于技术吸收的动态技术进步模型 | 第60-61页 |
|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技术进步模型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4 动态比较优势、适宜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 第64-87页 |
| ·引言 | 第64-65页 |
| ·适宜技术的内生决定机制 | 第65-70页 |
| ·技术选择的适宜性 | 第65-67页 |
| ·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匹配 | 第67-70页 |
| ·模型分析 | 第70-78页 |
| ·前提假设 | 第71页 |
| ·技术和偏好 | 第71-72页 |
| ·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 | 第72页 |
| ·竞争均衡 | 第72-75页 |
|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动态技术进步 | 第75-77页 |
| ·动态经济增长 | 第77-78页 |
| ·原因分析 | 第78-83页 |
| ·资本积累 | 第78-81页 |
| ·金融健全程度 | 第81-82页 |
| ·收入分配 | 第82-83页 |
| ·经验分析 | 第83-86页 |
|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 | 第83-84页 |
|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84-86页 |
| ·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 | 第86页 |
| ·小结 | 第86-87页 |
| 5 动态比较优势、赶超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 第87-116页 |
| ·引言 | 第87-89页 |
| ·赶超技术发展经济的背景 | 第89-92页 |
| ·主流经济增长思想的影响 | 第89-91页 |
|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现代化抱负 | 第91-92页 |
| ·模型分析 | 第92-104页 |
| ·前提假设 | 第93-94页 |
| ·扭曲相对价格 | 第94-96页 |
| ·资源计划配置体系 | 第96-97页 |
| ·剥夺企业自主权 | 第97-104页 |
| ·结论 | 第104页 |
| ·原因分析 | 第104-111页 |
| ·扭曲相对价格引起国民经济福利损失 | 第105-106页 |
| ·资源计划配置体系造成经济效率低下 | 第106-109页 |
| ·扭曲的产业结构抑制经济增长速度 | 第109-111页 |
| ·经验分析 | 第111-114页 |
| ·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 第111-112页 |
| ·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征 | 第112-113页 |
| ·对苏联工业化的分析 | 第113-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6页 |
| 6 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 第116-140页 |
| ·引言 | 第116-117页 |
| ·实证分析 | 第117-128页 |
| ·动态产业结构升级 | 第117-118页 |
| ·研究变量和研究样本 | 第118-119页 |
| ·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 | 第119-120页 |
| ·VAR模型检验 | 第120-123页 |
|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分析 | 第123-128页 |
| ·国际经验分析 | 第128-133页 |
| ·产业地理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128-130页 |
|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130-132页 |
| ·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132-133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3-139页 |
|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积累投资不足的主要问题 | 第133-136页 |
| ·人力资本积累投资不足的衍生后果 | 第136-137页 |
| ·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投资的作用 | 第137-139页 |
| ·小结 | 第139-140页 |
| 7 结论与政策含义 | 第140-1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0-141页 |
| ·主要贡献 | 第141-142页 |
| ·政策含义 | 第142-144页 |
| ·主要不足 | 第144-14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 附录 | 第146-155页 |
| 附录A | 第146-152页 |
| 附录B | 第152-154页 |
| 附录C | 第154-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5-163页 |
| 后记 | 第163-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