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HIV-1感染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注释表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7页
    1.1. 概述第19-21页
    1.2. HIV-1 的背景介绍第21-23页
        1.2.1. HIV-1 的病原学特征第21-22页
        1.2.2. HIV-1 的基因组结构第22页
        1.2.3. HIV-1 的形态特征第22页
        1.2.4. HIV-1 的生物学特征第22-23页
        1.2.5. HIV-1 感染的潜伏状态第23页
    1.3. HIV-1 特异性CTL在HIV-1 感染中的作用第23-24页
        1.3.1. CTL在HIV-1 感染中所起的作用第23-24页
        1.3.2. CTL优势表位第24页
    1.4. 检测HIV-1 特异性CTL应答功能的方法第24-25页
    1.5. HLA-I类等位基因对HIV-1 感染的影响第25-26页
    1.6. HIV-1 中和抗体第26页
    1.7. NK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第26-27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方法、设计方案及意义第27-31页
    2.1. 研究目的第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2.3. 实验设计方案第28-29页
        2.3.1. 建立不同抗原肽刺激方式对HIV-1 特异性CTL增殖影响的方法第28页
        2.3.2. 不同表位特异性的CTL抗病毒能力第28-29页
        2.3.3. 识别相同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具有不同的HIV-1 抑制能力的机制研究第29页
        2.3.4. 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抑制HIV-1 在CD4~+ T细胞中复制的相对贡献和协同作用第29页
    2.4. 研究意义第29-31页
第三章 建立不同抗原肽刺激方式对HIV-1 特异性CTL增殖影响的方法第31-45页
    3.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31-32页
        3.1.1. 研究对象第31页
        3.1.2.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31-32页
        3.1.3. 实验仪器第32页
    3.2. 相关溶液的配制第32-33页
        3.2.1. 台盼蓝母液的配制第32-33页
        3.2.2. PBS的配制(1000 ml)第33页
        3.2.3. CFSE试剂配制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7页
        3.3.1. PBMCs的分离第33-34页
        3.3.2. CFSE荧光标记细胞第34-35页
        3.3.3. 磁珠分选CD8~+ T细胞第35页
        3.3.4. HIV-1 特异性CD8~+ T细胞四聚体(Tetramer)染色第35-36页
        3.3.5. 台盼蓝染色法鉴定细胞死活数以及细胞计数第36页
        3.3.6. 体外刺激CD8~+ T细胞的增殖实验第36-37页
        3.3.7. 统计学处理第37页
    3.4. 实验结果第37-42页
        3.4.1. PBMCs的分离第37-38页
        3.4.2. 流式实验分析第38页
        3.4.3. 不添加IL-2 培养条件下不同肽刺激方式对CD8~+ 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第38-40页
        3.4.4. 添加IL-2 培养条件下不同肽刺激方式对CD8~+ 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第40-42页
    3.5. 讨论第42-45页
第四章 不同表位特异性的CTL抗病毒的能力第45-57页
    4.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4.1.1. 研究对象第45页
        4.1.2. 实验用细胞第45页
        4.1.3.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45-46页
        4.1.4. 实验仪器第46页
    4.2. 相关溶液的配制第46-48页
        4.2.1. R10/50 培养基配制第46-47页
        4.2.2. 双抗的配制第47页
        4.2.3. 人白细胞介素-2(IL-2)的配制第47页
        4.2.4. Tris缓冲液的配制(1000ml)第47页
        4.2.5. 1%胎牛血清(1%FBS)的配制第47-48页
        4.2.6. 四唑氮蓝(NBT)和对甲苯胺蓝(BCIP)显色试剂的配制第48页
    4.3. 实验方法第48-52页
        4.3.1. PBMCs的解冻第48页
        4.3.2. B细胞的转化第48-49页
            4.3.2.1. 提取EBV第48页
            4.3.2.2. 转化淋巴细胞第48-49页
        4.3.3. 饲养细胞的准备第49页
        4.3.4. 体外培养产生CTL克隆细胞第49-50页
            4.3.4.1. 有限稀释法获得CTL单克隆细胞第49-50页
            4.3.4.2. 抗体再刺激单克隆细胞第50页
            4.3.4.3. 细胞计数第50页
        4.3.5. 特异性CTL克隆细胞的抗病毒活性第50-52页
        4.3.6. 表面分子染色以及脱颗粒实验第52页
    4.4. 实验结果第52-55页
        4.4.1. 单克隆细胞的获取第52页
        4.4.2. 酶联免疫斑点法(IFNγ-ELISpot)最佳表位实验结果的判读第52-53页
        4.4.3. 细胞毒实验检测CTL单克隆细胞杀伤能力第53-54页
        4.4.4. HIV-1 特异性的CTL克隆细胞杀伤活性的脱颗粒实验第54-55页
    4.5. 讨论第55-57页
第五章 相同抗原表位特异性的CTL克隆具有不同的HIV-1 抑制能力的机制研究第57-76页
    5.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57-59页
        5.1.1. 研究对象第57页
        5.1.2. 实验病毒第57-58页
        5.1.3.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58页
        5.1.4. 实验仪器第58-59页
    5.2. 相关溶液的配制第59-60页
        5.2.1. 提取RNA相关试剂的准备第59页
        5.2.2. TAE电泳缓冲液的配制第59-60页
    5.3. 实验方法第60-67页
        5.3.1. 外周血PBMCs的分离第60页
        5.3.2. 铬51释放实验第60页
        5.3.3. IFN-γ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IFN-γElispot assay)第60页
        5.3.4. 获取CTL单克隆细胞第60页
        5.3.5. 流式细胞术第60页
        5.3.6. TCR的 α 链和 β 链序列的扩增第60-64页
            5.3.6.1. HIV-1 特异性CD8~+ T细胞的分选第60页
            5.3.6.2. 5’RACE步骤第60-64页
        5.3.7. TCR的 α 链和 β 链序列T克隆第64-65页
        5.3.8. 病毒抑制实验第65-67页
            5.3.8.1. 磁珠分离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第65-66页
            5.3.8.2. 靶细胞感染(CD4~+ T细胞)第66页
            5.3.8.3. 效应细胞的准备(CD8~+ T细胞)第66页
            5.3.8.4. 建立抑制实验培养体系第66-67页
            5.3.8.5. 收获细胞第67页
            5.3.8.6. 病毒抑制实验模式图第67页
    5.4. 实验结果第67-73页
        5.4.1. 流式结果分析第67-68页
        5.4.2. B*27- KK10特异性CTL有助于控制病毒复制第68-69页
        5.4.3. CTL的9个克隆的TCRα 链和 β 链的结果分析第69-70页
        5.4.4. TCR的不同导致CTL单克隆细胞抗病毒能力的不同第70-71页
        5.4.5. 高分泌MIP-1β 的CTL克隆可显著抑制HIV-1 病毒复制第71-72页
        5.4.6. Vβ15 克隆型E501对X4和R5病毒及其突变株的抑制作用第72-73页
    5.5 讨论第73-76页
第六章 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抑制HIV-1在CD4~+ T细胞中复制的相对贡献和协同作用第76-87页
    6.1. 试剂材料与仪器第76-78页
        6.1.1. 研究对象第76页
        6.1.2. 实验抗体第76页
        6.1.3. 实验病毒第76页
        6.1.4.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76-77页
        6.1.5. 实验仪器第77-78页
    6.2. 相关溶液的配制第78页
    6.3. 实验方法第78-80页
        6.3.1. 外周血PBMCs的分离第78页
        6.3.2. 磁珠法分离CD8~+ 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第78页
        6.3.3. 流式细胞术第78页
        6.3.4. 病毒滴定实验第78-79页
        6.3.5. 抗体中和实验第79-80页
            6.3.5.1. 靶细胞的准备第79页
            6.3.5.2. 抗体的准备第79页
            6.3.5.3. 中和实验第79-80页
            6.3.5.4. 中和实验模式图第80页
        6.3.6.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病毒抑制实验(ADCVI)第80页
        6.3.7. 统计处理第80页
    6.4. 实验结果第80-84页
        6.4.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浓度第80-81页
        6.4.2. 中和抗体b12的中和实验第81-82页
        6.4.3. CTL抑制HIV-1 病毒的复制第82-84页
        6.4.4. 通过ADCVI抑制HIV-1 复制第84页
    6.5 讨论第84-87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87-88页
    7.1 主要结论第87页
    7.2 展望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致谢第94-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及参加会议第95页
    一、发表论文情况第95页
    二、获奖情况第95页
    三、参加会议情况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NG Ⅱ调控巨噬细胞HMGB1分泌的机制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下一篇:东北林区牛及人血液病毒组解析及未知新型病毒遗传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