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方面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方面 | 第12-13页 |
第2章 PPP模式中特殊目的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13-14页 |
2.1 PPP模式中特殊目的公司的性质 | 第13页 |
2.2 特殊目的公司与普通公司的区别 | 第13-14页 |
2.2.1 股权结构 | 第13页 |
2.2.2 融资方式 | 第13页 |
2.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关系 | 第13-14页 |
第3章 我国PPP模式中特殊目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 | 第14-21页 |
3.1 SPV设立形式及评估机制不健全 | 第14-15页 |
3.1.1 设立形式不明 | 第14页 |
3.1.2 SPV设立中物有所值评价体系缺失 | 第14-15页 |
3.2 SPV融资模式选择存在潜在风险 | 第15-17页 |
3.2.1 PPP特殊性下SPV融资模式选择风险 | 第15-16页 |
3.2.2 SPV融资模式治理不当引发的风险 | 第16页 |
3.2.3 资产证券化典型融资模式的潜在风险 | 第16-17页 |
3.2.4 PPP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模式的缺陷 | 第17页 |
3.2.5 SPV退出机制引发的融资风险 | 第17页 |
3.3 政府股东参与者和监管者双重角色的利益冲突 | 第17-19页 |
3.3.1 政府行政权力滥用悖于PPP理念 | 第17-18页 |
3.3.2 SPV政府股权比例标准模糊 | 第18页 |
3.3.3 政府专门监管机构缺失 | 第18-19页 |
3.4 SPV治理中股权变动风险 | 第19-21页 |
3.4.1 股权自治引发项目风险 | 第19页 |
3.4.2 股权变动引起公司配置权治理失衡 | 第19页 |
3.4.3 社会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 | 第19-21页 |
第4章 PPP模式中特殊目的公司治理现状 | 第21-25页 |
4.1 国内PPP模式中SPV治理现状 | 第21-22页 |
4.2 国外PPP模式中SPV治理现状 | 第22-25页 |
4.2.1 英国PF1——PF2模式的转变 | 第22-23页 |
4.2.2 澳大利亚SPV治理现状 | 第23页 |
4.2.3 加拿大SPV治理现状 | 第23-25页 |
第5章 我国PPP模式中特殊目的公司治理对策提出 | 第25-36页 |
5.1 SPV设立形式及退出机制的明确 | 第25-27页 |
5.1.1 设立形式的比较选择 | 第25-26页 |
5.1.2 治理模式的选择 | 第26页 |
5.1.3 规范SPV设立中物有所值评价标准的操作体系 | 第26-27页 |
5.2 融资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 | 第27-30页 |
5.2.1 健全融资担保机制 | 第28页 |
5.2.2 完善SPV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 | 第28-29页 |
5.2.3 推动SPV采用夹层融资的模式 | 第29页 |
5.2.4 健全SPV产业基金融资的模式 | 第29-30页 |
5.3 政府参与者与监管者双重角色厘清 | 第30-31页 |
5.3.1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 | 第30-31页 |
5.3.2 政府权力边界的明确 | 第31页 |
5.3.3 专业监督机构的设立 | 第31页 |
5.4 股权结构的优化 | 第31-36页 |
5.4.1 股权结构优化路径 | 第32-33页 |
5.4.2 股权变动规则设置 | 第33-34页 |
5.4.3 社会资本退出机制设计 | 第34页 |
5.4.4 政府“黄金股”机制的构建 | 第34-35页 |
5.4.5 SPV剩余控制权归属的均衡配置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