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与实践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5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8-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学术史回顾第17-3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7-3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36-3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7-56页
        1.3.1 研究思路:建国思想“场域”的历史解析第37-55页
        1.3.2 研究方法: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第55-56页
第2章 联合建国的尝试:地方自治和民主联合政府的夭折第56-110页
    2.1 联合建国背后的逻辑:雅尔塔体系均势下的战与和第57-68页
        2.1.1 雅尔塔体系中的美国与苏联第58-61页
        2.1.2 美、苏、国、共四方达成的均势第61-66页
        2.1.3 战与和的此消彼长第66-68页
    2.2 联合建国的目标形态:国家民主化第68-85页
        2.2.1 联合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眼中的“民主”第68-76页
        2.2.2 政治民主化与军队国家化的并行第76-79页
        2.2.3 国家民主化的形态第79-85页
    2.3 联合建国的过渡形态:地方自治政权第85-110页
        2.3.1 地方自治政权建设的土壤:战与和第86-90页
        2.3.2 以省为基础的地方自治和以县为基础的地方自治的对垒第90-99页
        2.3.3 解放联合会的构思:苏联地方自治政权经验与教训的借鉴第99-103页
        2.3.4 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过渡形态的地方自治政权第103-110页
第3章 独立建国的探索: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协奏第110-205页
    3.1 在转折逻辑下建国思想的独立性与探索性第110-127页
        3.1.1 转折的逻辑第111-120页
        3.1.2 转折逻辑下建国思想的独立性第120-125页
        3.1.3 转折逻辑下建国思想的探索性第125-127页
    3.2 土地改革:由力量的诉求转向建国的探索第127-166页
        3.2.1 土地改革的目的:力量诉求第128-131页
        3.2.2 土地政策的变迁第131-137页
        3.2.3 对民主的两次反思第137-149页
        3.2.4 经济、政治、法律方面的建国探索第149-166页
    3.3 财经工作重心的转移:由支持战争转向经济建设第166-205页
        3.3.1 财经工作的两条主线:支持战争和发展经济第167-169页
        3.3.2 战时的财经工作体系的构筑第169-183页
        3.3.3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建设重心的转移第183-191页
        3.3.4 “工业化”的构思与科学统一的财经工作体系的构筑第191-205页
第4章 全面建国的实践:外交、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展开第205-288页
    4.1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形成第206-220页
        4.1.1 “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前提第207-212页
        4.1.2 “一边倒”外交政策下的全面建国第212-220页
    4.2 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第220-256页
        4.2.1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互动第221-232页
        4.2.2 工农民主专政思想向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过渡第232-238页
        4.2.3 政权形式的演变与成熟第238-250页
        4.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单一制”国家构想的确立第250-256页
    4.3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的全面展开第256-288页
        4.3.1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的外部环境第257-263页
        4.3.2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的动态演变第263-268页
        4.3.3 对于农业社会主义的批判第268-280页
        4.3.4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构思背后的政治指向第280-288页
第5章 结论第288-291页
参考文献第291-302页
致谢第302-30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05页

论文共3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钒钼钨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性能研究
下一篇:Nb-B复合微合金化高铁车轴钢的强韧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