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13-17页 |
2.1.1 双水相萃取体系 | 第13-15页 |
2.1.2 双水相萃取体系特点与应用 | 第15-17页 |
2.2 双水相萃取金属离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2.2.1 不添加萃取剂 | 第18-20页 |
2.2.2 无机阴离子作萃取剂 | 第20-22页 |
2.2.3 有机试剂作萃取剂 | 第22-24页 |
2.3 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2.4 小结 | 第26-27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7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3.3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3.3.1 萃取性能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3.3.2 反萃性能研究内容 | 第29页 |
3.3.3 与伴生阳离子分离性能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3.3.4 萃取热力学研究内容 | 第30页 |
3.3.5 萃取机理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3.4.1 萃取性能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4.2 反萃性能研究方法 | 第32页 |
3.4.3 与伴生阳离子分离性能研究方法 | 第32页 |
3.4.4 萃取热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4.5 萃取机理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3.5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4-37页 |
4 双水相体系中V(Ⅵ、Mo(Ⅵ)、W(Ⅵ)萃取性能研究 | 第37-65页 |
4.1 双水相体系系线相平衡研究 | 第37-41页 |
4.2 V(Ⅴ)、Mo(Ⅵ)、W(Ⅵ)萃取性能研究 | 第41-63页 |
4.2.1 表面活性剂种类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43-47页 |
4.2.2 盐种类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47-53页 |
4.2.3 溶质浓度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53-57页 |
4.2.4 温度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57-63页 |
4.3 小结 | 第63-65页 |
5 双水相体系中V(Ⅴ)、Mo(Ⅴ)和W(Ⅵ)反萃与分离性能研究 | 第65-78页 |
5.1 反萃性能研究 | 第65-71页 |
5.1.1 接触时间对反萃性能的影影 | 第66-67页 |
5.1.2 陈化时间对反萃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5.1.3 (NH_4)_2CO_3浓度对反萃性能的影响 | 第68-69页 |
5.1.4 温度对反萃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1.5 相比对反萃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5.2 与伴生阳离子的分离性能研究 | 第71-77页 |
5.2.1 pH值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72-74页 |
5.2.2 离子浓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 小结 | 第77-78页 |
6 双水相体系中V(Ⅴ)、Mo(Ⅴ)和W(Ⅵ)萃取热力学性能研究 | 第78-97页 |
6.1 体系温度与系线长度对萃取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78-87页 |
6.1.1 InD与1/T关系 | 第78-81页 |
6.1.2 体系温度与系线长度对萃取热力学参数的影响 | 第81-87页 |
6.2 焓、熵对分配系数的贡献 | 第87-93页 |
6.2.1 焓对分配系数的贡献 | 第87-89页 |
6.2.2 熵对分配系数的贡献 | 第89-93页 |
6.3 萃取理论级数的确定 | 第93-95页 |
6.4 小结 | 第95-97页 |
7 双水相体系中V(Ⅴ)、Mo(Ⅵ)和W(Ⅵ)萃取机理研究 | 第97-116页 |
7.1 V(Ⅴ)、Mo(Ⅴ)和W(Ⅵ)聚多酸形态对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97-101页 |
7.2 电荷调节剂对V(Ⅴ)萃取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5页 |
7.3 萃取前后水相pH值 | 第105-107页 |
7.4 萃取前后Mo(Ⅴ)和W(Ⅵ)的光谱分析 | 第107-111页 |
7.5 V(Ⅴ)、Mo(Ⅵ)和W(Ⅵ)萃取位置的确定 | 第111-114页 |
7.6 小结 | 第114-116页 |
8 结论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6-14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