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9页 |
1.1 杂交小麦的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 第17-23页 |
1.1.1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与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1.3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2 多子房性状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1.2.1 多子房小麦的发现与选育 | 第23-24页 |
1.2.2 多子房小麦的花器官发育 | 第24-25页 |
1.2.3 多子房小麦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25-26页 |
1.2.4 多子房小麦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26-28页 |
1.2.5 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机理 | 第28页 |
1.2.6 多子房小麦的应用价值 | 第28-29页 |
1.2.7 其它作物多子房现象研究概述 | 第29-31页 |
1.3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进展 | 第31-36页 |
1.3.1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育性的遗传效应 | 第32页 |
1.3.2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32-33页 |
1.3.3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抗性的遗传效应 | 第33页 |
1.3.4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33-34页 |
1.3.5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生理生化及组织培养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34-35页 |
1.3.6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染色体(组)行为的遗传效应 | 第35页 |
1.3.7 异源细胞质对小麦核基因表达的遗传效应 | 第35-36页 |
1.4 细胞质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36-40页 |
1.4.1 植物细胞质和花发育 | 第37页 |
1.4.2 植物线粒体与花发育 | 第37-39页 |
1.4.3 植物叶绿体与花发育 | 第39-40页 |
1.5 DNA甲基化在植物花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40-43页 |
1.6 转录组学在植物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43-45页 |
1.7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花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45-47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1.8.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7-48页 |
1.8.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小麦多子房的发育过程、外显率及种子活力观测 | 第49-6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50页 |
2.1.2 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50-51页 |
2.1.4 石蜡切片观察 | 第51-52页 |
2.1.5 形态学观察测定 | 第52页 |
2.1.6 外显率及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测定 | 第52-53页 |
2.1.7 统计分析 | 第5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1页 |
2.2.1 多子房小麦副雌蕊起始发育过程 | 第53-55页 |
2.2.2 多子房小麦副雌蕊生长发育过程 | 第55-57页 |
2.2.3 多子房小麦成熟期籽粒形态特征 | 第57-58页 |
2.2.4 多子房小麦DUOⅠ和DUOⅡ形态特征 | 第58-59页 |
2.2.5 多子房小麦不同类型籽粒的外显率和发芽相关性状测定 | 第59-61页 |
2.3 讨论 | 第61-64页 |
2.3.1 多子房小麦的特殊性 | 第61-62页 |
2.3.2 多子房小麦的外显率及籽粒发芽情况 | 第62-63页 |
2.3.3 多子房小麦在杂交小麦上的应用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规律及细胞质效应 | 第64-7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3.1.1 植物材料和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64-65页 |
3.1.2 形态学观察 | 第65页 |
3.1.3 小麦多子房性状遗传规律分析 | 第65-66页 |
3.1.4 统计分析 | 第6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3.2.1 F_1 代植株形态学观察 | 第66-67页 |
3.2.2 F_2和BC_1 世代多子房性状遗传分析 | 第67-68页 |
3.2.3 F_3和BC_1F_1 世代多子房性状遗传分析 | 第68-70页 |
3.3 讨论 | 第70-73页 |
3.3.1 多子房小麦DUOⅡ的遗传规律 | 第70-72页 |
3.3.2 多子房性状在杂交小麦上的应用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DNA甲基化分析 | 第73-8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7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74页 |
4.1.2 形态观察 | 第74页 |
4.1.3 幼苗培养及取材 | 第74页 |
4.1.4 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4.1.5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试验 | 第75-7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4.2.1 F_1 植株的形态观察 | 第77页 |
4.2.2 TZI× DUOII和 DUOII× TZI整体甲基化水平分析 | 第77-79页 |
4.2.3 TZI× DUOII和 DUOII× TZI甲基化状态的变化 | 第79-80页 |
4.3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转录组分析 | 第82-109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7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82页 |
5.1.2 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82-83页 |
5.1.3 RNA测序文库的构建 | 第83-85页 |
5.1.4 簇生成及上机测序 | 第85页 |
5.1.5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参考序列比对 | 第85页 |
5.1.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 第85-86页 |
5.1.7 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第86页 |
5.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86-8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7-104页 |
5.2.1 RNA质量检测 | 第87-88页 |
5.2.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第88-89页 |
5.2.3 RNA-seq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 | 第89-90页 |
5.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90-91页 |
5.2.5 RNA-seq测序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91页 |
5.2.6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91-94页 |
5.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第94-102页 |
5.2.8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 第102-104页 |
5.3 讨论 | 第104-109页 |
5.3.1 DNA复制过程是副雌蕊形成的基础 | 第104页 |
5.3.2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程调控多子房小麦花序结构 | 第104-105页 |
5.3.3 叶绿体影响核内花发育基因的表达 | 第105-106页 |
5.3.4 6 -磷酸海藻糖可能参与了副雌蕊的发育 | 第106-107页 |
5.3.5 叶绿体、细胞核、植物激素以及T6P之间的信号转导通路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蛋白质组分析 | 第109-131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109-114页 |
6.1.1 植物材料 | 第109页 |
6.1.2 幼穗蛋白质的提取及纯化 | 第109-110页 |
6.1.3 蛋白质的水化 | 第110页 |
6.1.4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110-111页 |
6.1.5 幼穗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及染色 | 第111-112页 |
6.1.6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挖取 | 第112-113页 |
6.1.7 差异表达蛋白的质谱鉴定分析 | 第113-114页 |
6.1.8 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分析 | 第114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3页 |
6.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14-115页 |
6.2.2 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构建 | 第115-117页 |
6.2.3 DUOⅡ和 TZI正反交F_1 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117-119页 |
6.2.4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 | 第119-120页 |
6.2.5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功能分析 | 第120-123页 |
6.3 讨论 | 第123-131页 |
6.3.1 叶绿体代谢影响核内花发育基因表达 | 第123-125页 |
6.3.2 细胞核和细胞分裂过程是副雌蕊原基分化的基础 | 第125-126页 |
6.3.3 植物呼吸为副雌蕊分化提供能量 | 第126页 |
6.3.4 蛋白质代谢是植物发育过程中代谢活动进行的基础 | 第126-127页 |
6.3.5 花发育相关蛋白对多子房性状表达有重要作用 | 第127-128页 |
6.3.6 异源细胞质抑制小麦多子房性状表达的分子机理 | 第128-13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31-133页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1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61页 |
附录 | 第161-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
个人简历 | 第180-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