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7-41页 |
一、城市与遗产 | 第17-33页 |
二、遗产与旅游 | 第33-35页 |
三、斯里兰卡文化遗产的研究 | 第35-41页 |
第三节 田野概况 | 第41-44页 |
一、田野过程 | 第41-43页 |
二、田野点介绍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44-50页 |
一、主要思路 | 第44-45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45-48页 |
三、创新和不足 | 第48-49页 |
四、后续推进 | 第49-50页 |
第二章 遗产的累叠 | 第50-92页 |
第一节 遗产累叠的背景 | 第50-59页 |
一、族群溯源 | 第51-53页 |
二、族群符号 | 第53-54页 |
三、族群特征 | 第54-57页 |
四、族群文化 | 第57-59页 |
第二节 遗产累叠的岩层 | 第59-65页 |
一、迁都的重要城市 | 第59-62页 |
二、文化三角的顶点 | 第62-65页 |
第三节 遗产累叠的方式 | 第65-91页 |
一、阿努拉达普勒古城 | 第67-74页 |
二、古城波隆那努瓦王宫遗址 | 第74-82页 |
三、圣城康提 | 第82-85页 |
四、其他 | 第85-9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三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仪式中的实践 | 第92-157页 |
第一节 佛牙的背景 | 第92-110页 |
一、圣之源起:佛牙与佛牙寺 | 第93-104页 |
二、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 第104-108页 |
三、逆境中的坚守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佛牙寺的遗产化过程 | 第110-126页 |
一、历史的累叠 | 第110-112页 |
二、神圣空间的分层 | 第112-121页 |
三、朝圣旅游-观光旅游背景下的佛牙寺 | 第121-126页 |
第三节 遗产的实践 | 第126-145页 |
一、康提佛牙寺的仪式概况 | 第126-128页 |
二、佛牙寺Thevava仪式记录 | 第128-139页 |
三、佛牙节 | 第139-145页 |
第四节 寺-城-村的供养与共生 | 第145-155页 |
一、寺-城-村的图景 | 第145-148页 |
二、边界的扩展:旅游背景下城的生长 | 第148-152页 |
三、单向维度至联动共生的衍化 | 第152-15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四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生活中的实践 | 第157-232页 |
第一节 维瓦泰纳概况 | 第157-166页 |
一、人口信息 | 第159-160页 |
二、受教育程度 | 第160-163页 |
三、职业分布 | 第163-166页 |
第二节 亲属称谓和社区结构 | 第166-173页 |
一、亲属称谓 | 第166-172页 |
二、社区结构 | 第172-173页 |
第三节 遗产传承者(主体)的实践 | 第173-230页 |
一、当代水的系统 | 第173-186页 |
二、物(食物)的供应系统 | 第186-209页 |
三、人的系统 | 第209-228页 |
四、人与自然 | 第228-230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30-232页 |
第五章 旅游人类学视域下的遗产生长 | 第232-273页 |
第一节 生长背景:中斯三部曲 | 第232-248页 |
一、中斯古代关系 | 第233-235页 |
二、近现代关系的复兴——拉贾帕克萨时代 | 第235-243页 |
三、后拉贾帕克萨时代——瓶颈 | 第243-248页 |
第二节 中斯“旅游外交”的人类学研究 | 第248-267页 |
一、“他者”眼中的“我者”——斯里兰卡“智库”的研究 | 第248-251页 |
二、第三人视角的“我者”与“他者” | 第251-267页 |
第三节 遗产的生长:“一带一路”中遗产旅游的反思 | 第267-271页 |
一、中国式的“古城”观光 | 第268-269页 |
二、现代语境下的出境游 | 第269-270页 |
三、旅游与民间外交的探讨 | 第270-27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271-2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73-282页 |
第一节 圣城康提遗产累叠的形态及其关联 | 第273-274页 |
第二节 古城生长的机理:遗产累叠的特征 | 第274-277页 |
一、生成过程:圣物-圣城 | 第274-275页 |
二、养育机制:神话-实践 | 第275-276页 |
三、传承动力:信仰-仪式 | 第276-277页 |
第三节 遗产在累叠中的生长 | 第277-282页 |
一、遗产主体的生长:文化自觉 | 第279页 |
二、遗产空间的生长:文化边界 | 第279-280页 |
三、遗产价值的生长:文化旅游 | 第280-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294页 |
附件一 | 第294-295页 |
附件二 | 第295-296页 |
附件三 | 第296-309页 |
致谢 | 第309-31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3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