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物理量名称及主要符号表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界面润湿性与滑移的相关性研究 | 第16-18页 |
1.3 荧光法的应用研究 | 第18-21页 |
1.3.1 荧光测厚进展 | 第18-20页 |
1.3.2 油池分布特性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流速分布的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4.1 弹流润滑中沿膜厚方向的流速分布 | 第21-23页 |
1.4.2 流体中常见的流速测量方法 | 第23-26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测试技术 | 第29-45页 |
2.1 微型滑块轴承润滑油膜测量系统 | 第29-31页 |
2.1.1 主体结构 | 第29页 |
2.1.2 固定倾角调节装置 | 第29-30页 |
2.1.3 膜厚测量单元 | 第30-31页 |
2.2 荧光测试技术基本原理 | 第31-35页 |
2.2.1 荧光辐射 | 第31-32页 |
2.2.2 荧光成像光学原理 | 第32-33页 |
2.2.3 润滑油膜厚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 | 第33-35页 |
2.3 润滑油膜流速测量系统 | 第35-39页 |
2.3.1 荧光漂白 | 第35页 |
2.3.2 基于荧光漂白恢复的面接触油膜流速测量系统 | 第35-38页 |
2.3.3 剪切流速的测量原理 | 第38-39页 |
2.4 辅助实验设备 | 第39-43页 |
2.4.1 流变仪 | 第39-40页 |
2.4.2 接触角的测量 | 第40-41页 |
2.4.3 接触角滞后的测量 | 第41-42页 |
2.4.4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接触角滞后与流体动压润滑的相关性研究 | 第45-57页 |
3.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45-47页 |
3.1.1 润滑剂的选用 | 第45-46页 |
3.1.2 AF块与FAS块的制备 | 第46-47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及油池的荧光测量 | 第57-81页 |
4.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57页 |
4.2 荧光剂的选择 | 第57-60页 |
4.3 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的荧光法测量 | 第60-63页 |
4.3.1 标定曲线 | 第60-61页 |
4.3.2 膜厚测量结果 | 第61-63页 |
4.4 流体动压润滑油池的特性研究 | 第63-68页 |
4.4.1 标定曲线 | 第63-64页 |
4.4.2 充分供油条件下油池分布及膜厚的测量 | 第64-68页 |
4.5 界面润湿性对油池分布的影响 | 第68-78页 |
4.5.1 充分供油条件下润滑油/滑块表面润湿性对油池变化的影响 | 第69-73页 |
4.5.2 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油/滑块表面润湿性对油池变化的影响 | 第73-76页 |
4.5.3 限量供油条件下润滑油/盘表面润湿性对油池变化的影响 | 第76-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界面润湿性对面接触油膜流速连续性的影响 | 第81-97页 |
5.1 实验材料及条件 | 第81页 |
5.2 润滑油及荧光探针的选择 | 第81-83页 |
5.2.1 润滑油的选择 | 第81-82页 |
5.2.2 荧光探针的选择 | 第82-8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3-94页 |
5.3.1 相似粘度不同润滑剂的速度连续性情况 | 第83-87页 |
5.3.2 润滑油膜厚对不同润湿性界面流速连续性的影响 | 第87-92页 |
5.3.3 润滑油粘度对不同润湿性界面流速连续性的影响 | 第92-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98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