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20-43页 |
第一章 流贬原因考辨及方拱乾贰臣身份成因探究 | 第43-97页 |
第一节 顺治“文治”的牺牲者:方拱乾父子流贬原因的再探讨 | 第44-65页 |
一、对“二方”联宗、刘正宗和方氏家难关系的考辨 | 第45-53页 |
二、顺治“文治”框架下对方氏流贬原因的再认识 | 第53-65页 |
第二节 短暂与多舛的仕明经历:“非典型性”贰臣形成原因之一 | 第65-84页 |
一、方拱乾在明朝短暂的仕宦经历 | 第67-73页 |
二、明末“万死”经历令方拱乾对时势具清醒认知 | 第73-84页 |
第三节 “吾家世业儒”:“非典型性”贰臣形成原因之二 | 第84-95页 |
一、方氏科举望族自觉传承的文化使命 | 第84-91页 |
二、方氏后人科举仕清的不懈努力 | 第9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二章 流贬时期方氏父子的诗学思想 | 第97-146页 |
第一节 “真”与“浑”兼具的性情诗学观 | 第98-121页 |
一、“真诗”需抒写“我”之真性情 | 第100-110页 |
二、从忘我体验出发感知浑然之境 | 第110-121页 |
第二节 “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观 | 第121-134页 |
一、“不怒之怨,怨更深也” | 第121-127页 |
二、“愤而得其正” | 第127-134页 |
第三节 “诗为大道”观 | 第134-144页 |
一、“诗之道大矣” | 第134-137页 |
二、向杜诗学习如何表现“诗为大道” | 第137-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三章 方氏父子的出关诗:流人生活的“群”与“我” | 第146-214页 |
第一节 方氏父子的唱和诗 | 第146-176页 |
一、流贬途中的唱和 | 第147-158页 |
二、宁古塔时期的唱和活动 | 第158-176页 |
第二节 方拱乾的宁古塔家居诗 | 第176-212页 |
一、写作背景:宁古塔家居生活的冷清寂寞 | 第177-181页 |
二、仪式化写作:方拱乾的节令诗 | 第181-189页 |
三、风、雪、月、夜题材的反复咏歌 | 第189-203页 |
四、打破创作的自我禁忌——方拱乾的“和韵”诗 | 第203-212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14页 |
第四章 方氏父子的出关诗:绝域之“人”与“地” | 第214-257页 |
第一节 风俗诗:蛮荒与淳朴主题的交错表达 | 第214-240页 |
一、清初文人对宁古塔“苦寒”与“死地”的想象 | 第215-219页 |
二、方氏父子宁古塔风俗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 第219-240页 |
第二节 代书诗:独白式的倾诉 | 第240-256页 |
一、方氏父子自建“邮路”及与辽宁流人的文学往来 | 第240-242页 |
二、方氏父子流贬期间代书诗的数量、分类与诗体选择 | 第242-243页 |
三、方拱乾两首长篇代书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第243-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256-257页 |
第五章 “认工赎罪”时期方氏父子行实考及交游考 | 第257-301页 |
第一节 清廷“认工赎罪”令的颁布及方氏父子的行实考述 | 第257-264页 |
一、康熙“认工赎罪”令之颁布 | 第258-261页 |
二、方氏父子“认工赎罪”时期的行实考述 | 第261-264页 |
第二节 方氏父子“认工赎罪”时期的交游考述 | 第264-300页 |
一、桐城“亲友圈”及重点人物关系考 | 第268-284页 |
二、“官场圈”及重点人物关系考 | 第284-30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0-301页 |
第六章 “认工赎罪”时期方氏父子的行旅诗创作 | 第301-356页 |
第一节 方氏父子流寓播迁中的抒怀之作与心态变化 | 第303-317页 |
一、航程的起点:从《出都》《问家》诸诗看方拱乾父子进入“认工赎罪”赎罪时期的心理基调 | 第303-309页 |
二、“客中家”与“客里还为客”:方氏父子不同的侨寓心态 | 第309-312页 |
三、方孝标《舟中》《发淮阴》诸诗传达的家庭伦理重负 | 第312-317页 |
第二节 兵事题材行旅诗与南北对立主题的集中呈现 | 第317-330页 |
一、方拱乾南下行旅诗正面展现兵戈意象 | 第318-322页 |
二、方孝标江南行旅诗侧面展现兵戈意象 | 第322-330页 |
第三节 水患题材行旅诗与任运退藏主题的集中呈现 | 第330-355页 |
一、方拱乾南下行旅诗的洪水情境与“泊”意象 | 第331-346页 |
二、方孝标江南行旅诗的风涛情境与“轻风浪”意象 | 第346-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5-356页 |
结语 | 第356-359页 |
附录一:顺治十六年(1659)冬方氏父子与吴兆骞乐府唱和诗统计表 | 第359-362页 |
附录二:方孝标“认工赎罪”时期诗歌作品系年表 | 第362-367页 |
附录三:方亨咸、方育盛和方膏茂作品辑佚情况表 | 第367-37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7-391页 |
致谢 | 第391-3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