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45页 |
引言 | 第18页 |
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现状、产生机制、诊断方法和对动物生产和健康的影响 | 第18-27页 |
1.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率及我国的现状 | 第18-19页 |
1.2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产生机制 | 第19-21页 |
1.3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诊断 | 第21-24页 |
1.4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危害 | 第24-27页 |
2.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发病的微生物学机制和主要的毒性代谢物的易位 | 第27-33页 |
2.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 瘤胃主要毒性物质的产生 | 第29-32页 |
2.3 毒性成分向血液的易位 | 第32-33页 |
3. 日粮碳水化合物组成和结构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消化道健康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 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在反刍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 | 第33-34页 |
3.2 碳水化合物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碳水化合物对消化道健康的影响 | 第35页 |
4. 谷物饲料中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利用 | 第35-38页 |
4.1 谷物淀粉含量和分布 | 第36页 |
4.2 谷物淀粉在反刍动物消化道中的主要消化部位 | 第36-37页 |
4.3 影响谷物淀粉消化率的主要因素 | 第37-38页 |
5. 日粮能量中淀粉数量和结构与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关系 | 第38-40页 |
5.1 日粮淀粉数量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影响 | 第38-39页 |
5.2 日粮淀粉结构对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影响 | 第39-40页 |
6. 能量饲料加工处理降低瘤胃降解率 | 第40-41页 |
6.1 物理方法 | 第40页 |
6.2 化学方法 | 第40-41页 |
7. 酸处理能量饲料原料的研究进展 | 第41-43页 |
7.1 乳酸 | 第41-42页 |
7.2 单宁酸 | 第42页 |
7.3 柠檬酸 | 第42-43页 |
8.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43-45页 |
8.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3页 |
8.2 试验假设 | 第43页 |
8.3 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8.4 技术路线 | 第44-45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45-104页 |
试验一、不同淀粉来源和水平的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第45-58页 |
1. 材料方法 | 第45-49页 |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 第45-47页 |
1.2 采样与分析 | 第47-48页 |
1.3 样品分析 | 第48页 |
1.4 数据统计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3页 |
2.1 瘤胃pH状态和发酵指标 | 第49-52页 |
2.2 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 | 第52页 |
2.3 血液急性期蛋白和细胞因子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7页 |
3.1 玉米和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原料对瘤胃酸中毒和动物健康的影响 | 第53-55页 |
3.2 低淀粉日粮和高淀粉日粮对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和动物健康的影响 | 第55-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试验二、不同淀粉来源和水平的日粮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第58-71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8-61页 |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 第58页 |
1.2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 第58页 |
1.3 基于16sRNAV4-V5测序 | 第58-60页 |
1.4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2.1 不同淀粉来源和浓度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2.2 不同淀粉来源和浓度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门水平)的影响 | 第63-66页 |
2.3 不同淀粉来源和浓度对山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属水平)的影响 | 第66-68页 |
2.4 瘤胃微生物组成与瘤胃发酵指标和炎性指标的相关 | 第68-70页 |
3. 小结 | 第70-71页 |
试验三、不同有机酸处理淀粉对缓解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作用效果的研究 | 第71-8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71-72页 |
1.1 淀粉样品的制备 | 第71-72页 |
1.2 体外培养 | 第72页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72页 |
1.4 扫描电镜观察淀粉结构 | 第72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 | 第72-79页 |
2.1 不同酸热处理对于不同精粗比条件下发酵液pH和乳酸浓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2.2 不同酸热处理对于不同精粗比条件下发酵液VFA产量的影响 | 第74-76页 |
2.3 不同酸热处理对淀粉形态的影响 | 第76-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试验四、采用柠檬酸处理玉米缓解反刍动物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最佳工艺筛选 | 第82-9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5页 |
1.1 玉米样品准备 | 第82-83页 |
1.2 体外培养方案 | 第83页 |
1.3 产气和采样 | 第83-84页 |
1.4 化学分析 | 第84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84-85页 |
2. 结果 | 第85-88页 |
2.1 柠檬酸处理玉米的化学组成 | 第85页 |
2.2 瘤胃发酵的产气动力学和干物质降解率 | 第85-87页 |
2.3 瘤胃发酵指标 | 第87-88页 |
2.4 瘤胃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 第88页 |
3. 讨论 | 第88-92页 |
3.1 对粉碎玉米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88-90页 |
3.2 对产气动力学和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3.3 对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 第91-92页 |
3.4 对气体排放的影响 | 第92页 |
4. 小结 | 第92-93页 |
试验五、饲喂柠檬酸处理的玉米对奶山羊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 | 第93-104页 |
1. 材料方法 | 第93-96页 |
1.1 动物准备、日粮和试验设计 | 第93页 |
1.2 数据收集及样品采集 | 第93-95页 |
1.3 化学分析 | 第95页 |
1.4 统计分析 | 第95-96页 |
2. 结果 | 第96-99页 |
2.1 瘤胃pH和发酵指标 | 第96-97页 |
2.2 采食量、产奶量和乳成分 | 第97-99页 |
2.3 血液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和LPS浓度 | 第99页 |
3. 讨论 | 第99-103页 |
4.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三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 | 第104-108页 |
1. 全文讨论 | 第104-106页 |
1.1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与谷物瘤胃降解率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1.2 有机酸处理对玉米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1.3 柠檬酸处理玉米对奶山羊高精料状态诱导的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缓解作用 | 第106页 |
2. 全文结论 | 第106-107页 |
3. 创新点 | 第107页 |
4. 今后需深入研究的内容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报告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