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一种改进的性能化评估体系及SRC构件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41页
    1.1 引言第14-15页
    1.2 国际上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研究历史和现状第15-23页
    1.3 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思想发展、现状及紧迫性第23-26页
    1.4 基于性能的SRC构件抗震性能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第26-38页
        1.4.1 型钢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问题第29-30页
        1.4.2 剪切粘结破坏第30-31页
        1.4.3 型钢混凝土梁第31-34页
        1.4.4 型钢混凝土柱第34-38页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8-40页
    1.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2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理论第41-65页
    2.1 引言第41页
    2.2 建筑结构性能化的“三层次”理论第41-43页
    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流程第43-45页
        2.3.1 传统的抗震设计过程第43页
        2.3.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过程第43-45页
    2.4 典型的基于性能抗震评估方法第45-62页
        2.4.1 ASCE41方法第46-50页
        2.4.2 FEMAP58方法第50-61页
        2.4.3 ASCE 41方法和FEMAP58方法的评价第61-62页
    2.5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对试验数据库的需求第62-63页
    2.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3章 一种改进的性能化目标体系第65-73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一种改进的性能化目标体系的提出第65-67页
    3.3 构件性能化第67-69页
        3.3.1 力控制型构件和变形控制型构件第67-68页
        3.3.2 构件变形性能水平和承载力性能水平第68-69页
    3.4 基于统计分布的构件损伤性能水平与结构性能水准关系第69-70页
    3.5 案例分析第70-71页
    3.6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SRC构件的性能化第73-92页
    4.1 引言第73页
    4.2 ASCE 41构件性能量化方法第73-75页
    4.3 Priestley构件性能量化方法第75-78页
        4.3.1 截面极限状态第75-76页
        4.3.2 结构极限状态第76-77页
        4.3.3 Priestley建议的构件性能点确定方法第77-78页
    4.4 Eurocode 8构件性能量化方法第78-81页
        4.4.1 RC构件极限状态指标限值第79页
        4.4.2 钢结构构件(包括SRC组合构件)极限状态指标限值第79-81页
    4.5 戚永乐博士提出的构件性能量化方法第81-82页
    4.6 本课题SRC构件性能量化准则第82-90页
        4.6.1 基本模型第82-83页
        4.6.2 基于应变极限的构件性能量化准则第83-86页
        4.6.3 构件性能量化原则的补充约束第86-87页
        4.6.4 关于材料应变极限的讨论第87页
        4.6.5 剪切粘结型破坏的SRC构件性能量化的二次讨论第87-88页
        4.6.6 SRC构件性能量化指标第88-90页
    4.7 性能指标量化分析程序开发第90-91页
    4.8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SRC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及前后处理程序开发第92-123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SRC构件的有限元分析第92-108页
        5.2.1 钢材本构第93-95页
        5.2.2 混凝土本构第95-101页
        5.2.3 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实用参数第101-108页
    5.3 SRC构件的数值仿真分析验证第108-114页
        5.3.1 试验源第108-109页
        5.3.2 单元类型讨论第109-112页
        5.3.3 仿真分析可靠性验证第112-114页
    5.4 参数建模方法及前处理程序CreatINP.exe程序开发第114-117页
    5.5 后处理程序PostABAQUS.exe开发第117-122页
    5.6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6章 SRC梁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第123-164页
    6.1 引言第123页
    6.2 SRC梁数值仿真试验设计第123-129页
        6.2.1 影响因素第123-127页
        6.2.2 试验设计第127-129页
    6.3 单参数影响分析第129-143页
        6.3.1 剪跨比第129-131页
        6.3.2 综合配钢率第131-133页
        6.3.3 腹板配钢率第133-134页
        6.3.4 配箍特征值第134-136页
        6.3.5 等效综合受拉配筋(钢)率第136-138页
        6.3.6 等效综合受压配筋(钢)率第138-140页
        6.3.7 拉压配筋(钢)差特征值第140-143页
    6.4 破坏类型分析第143-150页
        6.4.1 SRC梁截面加载变形特征图第143-146页
        6.4.2 试件破坏类型判断准则第146-147页
        6.4.3 实用破坏类型判断准则第147-150页
    6.5 变形性能分析第150-161页
        6.5.1 工程适用性分析第151页
        6.5.2 SRC梁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回归分析第151-161页
    6.6 应用举例及性能公式验证第161-163页
    6.7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7章 SRC柱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第164-233页
    7.1 引言第164页
    7.2 SRC柱数值仿真试验设计第164-167页
        7.2.1 影响因素第164页
        7.2.2 轴压力代表值第164-165页
        7.2.3 试验设计第165-167页
    7.3 单参数影响分析第167-180页
        7.3.1 配钢形式及抗剪(腹板)配钢率的影响第168-170页
        7.3.2 剪跨比第170-172页
        7.3.3 轴压力系数设计值第172-174页
        7.3.4 配箍特征值第174-176页
        7.3.5 等效翼缘配钢率第176-178页
        7.3.6 单侧纵筋配筋率第178-180页
    7.4 破坏类型分析第180-184页
        7.4.1 SRC柱截面加载变形特征图第180-181页
        7.4.2 试件破坏类型判断准则第181-182页
        7.4.3 实用破坏类型判断准则第182-184页
    7.5 变形性能分析第184-230页
        7.5.1 工程适用性分析第184-185页
        7.5.2 工字型钢SRC柱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第185-207页
        7.5.3 十字型钢SRC柱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第207-225页
        7.5.4 归纳总结第225-230页
        7.5.5 补充说明第230页
    7.6 应用举例及性能公式验证第230-232页
    7.7 本章小结第232-233页
第8章 结论和展望第233-236页
    8.1 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233-235页
    8.2 后续研究方向和展望第235-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8页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8-250页
致谢第250-252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252页

论文共2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米级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全透明薄膜晶体管器件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