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综合运输论文--管道运输论文--管道维护与检修论文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第12-14页
        1.2.1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在国外的发展概况第12-13页
        1.2.2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概况第13-14页
    1.3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进展第14-15页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超声导波的理论研究第17-24页
    2.1 超声导波的基本理论第17-19页
        2.1.1 群速度和相速度第17-18页
        2.1.2 导波的频散特性第18-19页
    2.2 圆管中的导波理论第19-21页
        2.2.1 导波的多模态特性第19页
        2.2.2 导波模态与激励频率选择第19-21页
    2.3 激励信号的选取第21-22页
    2.4 缺陷的定位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第24-27页
    3.1 超声导波管道缺陷检测系统的整体结构第24-25页
    3.2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第25-26页
    3.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第26页
    3.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第27-53页
    4.1 硬件总体框图第27-28页
    4.2 单片机第28-30页
        4.2.1 单片机的选择第28-29页
        4.2.2 单片机的资源分配第29-30页
    4.3 传感器第30-31页
        4.3.1 压电效应第30页
        4.3.2 压电陶瓷的选型第30页
        4.3.3 传感器阵列布置第30-31页
    4.4 电源模块第31-36页
        4.4.1 电源控制模块第31-33页
        4.4.2 DC-DC模块第33-34页
        4.4.3 锂电池充电管理模块第34-35页
        4.4.4 电池均衡充电电路第35-36页
    4.5 信号处理模块第36-40页
        4.5.1 激励信号处理第37-38页
        4.5.2 采集信号处理第38-40页
    4.6 通道选择开关第40-42页
        4.6.1 输出通道选择开关第40-41页
        4.6.2 输入通道选择开关第41-42页
    4.7 数据存储模块第42-50页
        4.7.1 存储模块电路第42-44页
        4.7.2 隔离驱动第44页
        4.7.3 存储芯片第44-45页
        4.7.4 存储器逻辑控制模块第45-50页
    4.8 频率发生器模块第50-51页
    4.9 USB通讯模块第51-52页
    4.10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第53-72页
    5.1 开发环境介绍第53-54页
        5.1.1 RX210系列单片机编译软件第53页
        5.1.2 程序下载和调试工具第53-54页
    5.2 主程序第54-57页
        5.2.1 主循环工作流程图第54-55页
        5.2.2 应答模块第55-57页
    5.3 中断服务程序第57-60页
        5.3.1 时钟中断第57-58页
        5.3.2 串口中断第58-59页
        5.3.3 外部中断第59-60页
    5.4 子程序及其通讯协议第60-71页
        5.4.1 输出与输入通道选择第60-62页
        5.4.2 激励频率与通频带选择第62-63页
        5.4.3 放大倍数选择第63-64页
        5.4.4 激励功率选择第64-66页
        5.4.5 启动激励与采集第66-67页
        5.4.6 读数据第67-69页
        5.4.7 写数据第69-71页
        5.4.8 关机第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检测第72-78页
    6.1 系统调试第72-74页
        6.1.1 调试方法与步骤第72-73页
        6.1.2 信号激励与采集测试第73页
        6.1.3 放大与滤波测试第73-74页
    6.2 现场性能检测第74-76页
    6.3 系统优化升级第76-77页
    6.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7.1 研究总结第78-79页
    7.2 工作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智能交通卡口系统的研究与套牌车算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