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外部独立论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3-30页 |
一、问题意识及其限定 | 第13-17页 |
二、相关研究学术综述 | 第17-25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三)相关研究的缺憾 | 第22-25页 |
三、理论、方法与框架安排 | 第25-30页 |
(一)理论 | 第25-27页 |
(二)方法 | 第27页 |
(三)框架安排 | 第27-30页 |
第一章 审判外部独立的中国式图景 | 第30-82页 |
第一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中国语境 | 第30-56页 |
一、审判外部独立的智识背景 | 第31-45页 |
二、审判外部独立的本文限定 | 第45-56页 |
第二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历史变迁 | 第56-68页 |
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审判外部独立 | 第57-62页 |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的审判外部独立 | 第62-65页 |
三、以维护稳定为硬任务时期的审判外部独立 | 第65-67页 |
四、以依法治国为总要求时期的审判外部独立 | 第67-68页 |
第三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当下谱系 | 第68-80页 |
一、地方法院与同级党委的实质领导关系 | 第69-73页 |
二、地方法院与同级政府的隐形制约关系 | 第73-76页 |
三、地方法院与同级人大的形式监督关系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二章 审判外部独立的体制性根源 | 第82-113页 |
第一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中外式样 | 第82-98页 |
一、域外地方法院外部独立的模型 | 第82-97页 |
二、中国地方法院外部独立的特点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特征差异 | 第98-106页 |
一、主导的主体:多元化抑或一元化 | 第98-100页 |
二、负责的方式:委员会制抑或首长制 | 第100-102页 |
三、管理的依据:法律化抑或政策化 | 第102-103页 |
四、独立的后续:宽松化抑或严苛化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中外特征迥异的深层肇因 | 第106-111页 |
一、权力架构:分权制衡抑或分工服务 | 第106-108页 |
二、权力支配:立法/司法主导抑或行政主导 | 第108-110页 |
三、权力行使:目的价值抑或工具价值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三章 审判外部独立的方向性争议 | 第113-141页 |
第一节 审判外部独立的二重目标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去除抑或改良的方向争论 | 第116-126页 |
一、审判外部独立改革的两个方向 | 第116-117页 |
二、去除地方化的理论与探索 | 第117-124页 |
三、改良地方化的理论与探索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法治化论的折衷道路 | 第126-139页 |
一、地方司法权的事权属性 | 第126-131页 |
二、司法地方保护的深层根源 | 第131-133页 |
三、两种方案比较:法治化折衷 | 第133-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四章 审判外部独立的法治化完善 | 第141-162页 |
第一节 法治化完善的主导方向 | 第141-150页 |
一、当前的审判外部关系再读 | 第141-144页 |
二、审判外部关系的完善方向 | 第144-150页 |
第二节 直接关系的法治化完善 | 第150-154页 |
一、产生与监督法院的阐释 | 第150-151页 |
二、产生与监督法院的原则 | 第151-152页 |
三、产生与监督法院的基准 | 第152-154页 |
第三节 间接关系的法治化完善 | 第154-161页 |
一、地方党委与法院关系的法治化完善 | 第154-158页 |
二、地方政府与法院关系的法治化完善 | 第158-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余论 审判外部独立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84-185页 |
后记 | 第185-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