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下的“陪而不审”问题研究
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1页 |
四、目的与意义 | 第21-24页 |
第一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法律语言学考察 | 第24-39页 |
一、“陪审”一词的由来 | 第24-27页 |
(一)中译名混乱时期 | 第24-25页 |
(二)中译名模仿时期 | 第25页 |
(三)中译名定型时期 | 第25-27页 |
(四)中译名法定时期 | 第27页 |
二、中西“陪审”的法律语义内涵差别 | 第27-31页 |
(一)从“旁”协助与“主”审事实 | 第28-29页 |
(二)事实法律全面审与仅事实审 | 第29-30页 |
(三)人民陪审员个人名义与陪审团集体名义 | 第30-31页 |
三、制度相关文件的语言考察 | 第31-35页 |
(一)语义模糊 | 第32-33页 |
(二)语义歧义 | 第33-34页 |
(三)语体不当 | 第34-35页 |
四、人民陪审员的法庭话语权 | 第35-39页 |
(一)法庭言语权势的层级性 | 第35-36页 |
(二)人民陪审员的法庭话语权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中的“陪而不审”问题 | 第39-48页 |
一、何谓“陪而不审” | 第39-41页 |
(一)“陪而不审”的含义 | 第39页 |
(二)“陪而不审”的表现 | 第39-41页 |
二、“陪而不审”的原因分析 | 第41-48页 |
(一)人民陪审员的话语权缺失 | 第41-42页 |
(二)人民陪审员选任不尽合理 | 第42-43页 |
(三)人民陪审员无法扬长避短 | 第43-44页 |
(四)人民陪审员履职能力不足 | 第44-45页 |
(五)人民陪审员责任及保障欠完备 | 第45-46页 |
(六)人民陪审观念的社会重视不够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改革试点破解“陪而不审”之努力 | 第48-55页 |
一、改革试点提出的破解对策 | 第48-51页 |
(一)调整选任方案 | 第48-49页 |
(二)扩大审案范围 | 第49页 |
(三)明确审判职权 | 第49-50页 |
(四)要求培训指引 | 第50-51页 |
(五)完善惩保机制 | 第51页 |
二、改革试点破解对策的不足 | 第51-55页 |
(一)重点有待突出 | 第51-53页 |
(二)仍然存在缺失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陪而不审”的破解对策探讨 | 第55-63页 |
一、突出重点:事实审法律审分离 | 第55-57页 |
(一)明确事实审职权,制定事实认定制度 | 第55-56页 |
(二)调整合议庭模式,事实和法律分别议 | 第56-57页 |
二、弥补缺失:全面完善配套设计 | 第57-63页 |
(一)规范与废补制度文件 | 第57-58页 |
(二)分类选任并鼓励自荐 | 第58-59页 |
(三)加强陪审员工作管理 | 第59-60页 |
(四)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 | 第60页 |
(五)陪审员意见纳入文书 | 第60-61页 |
(六)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