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基于微信公众号和微课的化学课外移动学习的实践研究--以城市薄弱高中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的问题和途径第12-16页
        1.3.1 要解决的问题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3 研究路径第13-14页
        1.3.4 研究样本的选择第14-15页
        1.3.5 教学实践计划第15-16页
2 研究的理论思考和概念界定第16-20页
    2.1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第16页
    2.2 掌握学习理论的启示第16-17页
    2.3 个性化学习理论的启示第17页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7-20页
        2.4.1 微课的概念第17页
        2.4.2 微信的概念第17-18页
        2.4.3 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公众平台第18页
        2.4.4 移动学习的概念第18-19页
        2.4.5 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和有效学习第19-20页
3 薄弱高中化学教与学中的微课应用研究第20-26页
    3.1 微课的起源第20页
    3.2 化学学习中微课的特点第20-22页
    3.3 适用于化学学习的微课制作方法第22-23页
    3.4 微课的制作过程第23-24页
    3.5 微课的应用原则及方式第24-25页
    3.6 薄弱学校高中生利用微信进行化学学习的可能性分析第25-26页
4 化学教与学中移动学习与微信平台的结合研究第26-33页
    4.1 移动学习的分类第26页
    4.2 移动学习的特点第26-27页
    4.3 移动学习中的教学设计第27-28页
    4.4 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基本功能第28-29页
    4.5 微信公众号与其他媒体的比较第29-30页
        4.5.1 功能属性第29-30页
        4.5.2 成本付出第30页
    4.6 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分析第30-31页
    4.7 学生通过微信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性分析第31-33页
5 基于微课的化学课外学习微信平台的学习活动设计第33-39页
    5.1 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第33-36页
        5.1.1 课堂学习第33-34页
        5.1.2 课外学习第34-36页
    5.2 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第36-39页
        5.2.1 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原则第36-37页
        5.2.2 课外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第37页
        5.2.3 学生课外学习的学习过程第37-39页
6 《趣解碳酸钠和盐酸互滴》微课案例在课外移动学习的实践操作第39-55页
    6.1 公众号的建立第39-40页
        6.1.1 公众号的建立过程第39-40页
        6.1.2 公众号的限范围推广关注第40页
    6.2 微课的制作过程第40-43页
        6.2.1 微课内容确定第40-41页
        6.2.2 微课设计思路确定第41-42页
        6.2.3 微课素材准备第42页
        6.2.4 微课的制作第42-43页
        6.2.5 微课后期编辑完善第43页
    6.3 微课的发布过程第43-46页
        6.3.1 微课视频的上传平台第43-44页
        6.3.2 公众号素材的准备第44-45页
        6.3.3 消息的编辑第45-46页
    6.4 微课课外学习的监控和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第46-47页
        6.4.1 课外学习的监控第46页
        6.4.2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第46-47页
    6.5 公众号使用效果的调查反馈第47-55页
        6.5.1 调查问卷的反馈第47-50页
        6.5.2 现场访谈资料总结第50-51页
        6.5.3 测试成绩的对比第51-54页
        6.5.4 学生家长反馈第54-55页
7 结论与反思第55-57页
    7.1 结论第55-56页
    7.2 反思与不足第56页
    7.3 后期发展及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第59-63页
    附录1第59-61页
    附录2第61-62页
    附录3第62-63页
后记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王方晨《老实街》中的城市伦理
下一篇: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宋代沐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