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第一章 氯霉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24页 |
1 氯霉素的概述 | 第10-11页 |
1.1 理化性质 | 第10页 |
1.2 药理作用 | 第10页 |
1.3 药动学特点 | 第10-11页 |
2 CAP残留的危害及残留现状 | 第11-12页 |
3 CAP残留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3.1 微生物法 | 第12页 |
3.2 仪器分析法 | 第12-13页 |
3.3 免疫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4 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4.1 戊二醛法 | 第14页 |
4.2 重氮化法 | 第14-15页 |
4.3 碳二亚胺法 | 第15页 |
4.4 混合酸酐法 | 第15页 |
4.5 羰基二咪唑法 | 第15页 |
4.6 羧甲氧羟胺法 | 第15页 |
5 量子点免疫荧光试纸条 | 第15-19页 |
5.1 量子点的概述 | 第15-16页 |
5.2 量子点免疫荧光试纸条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5.3 量子点免疫荧光试纸条的应用 | 第18页 |
5.4 量子点免疫荧光试纸条检测方法的优点 | 第18-19页 |
5.5 量子点微球 | 第19页 |
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4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4-66页 |
第二章 氯霉素全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 第24-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24-25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1.3 试剂的配置 | 第26-2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1 碳二亚胺法合成全抗原 | 第27-28页 |
2.2 羰基二咪唑法合成全抗原 | 第28-29页 |
2.3 全抗原的鉴定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1 半抗原CAP-HS的合成与鉴定 | 第31-33页 |
3.2 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33-39页 |
4 讨论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氯霉素抗体-量子点微球免疫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40-4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1 药品与试剂 | 第40-41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2.1 制备氯霉素单克隆抗体 | 第41页 |
2.2 CdTe/ZnS QDs-CAP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41-42页 |
2.3 反应条件对偶联效果的影响 | 第42页 |
2.4 QBs探针的鉴定 | 第42-43页 |
2.5 QBs探针荧光稳定性 | 第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1 反应条件对偶联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 量子点探针的鉴定 | 第44-45页 |
3.3 QBs探针的荧光稳定性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氯霉素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装与质量控制 | 第48-66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1.1 药品与材料 | 第48-49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9-53页 |
2.1 试纸条的组装 | 第49-51页 |
2.2 试纸条组成材料的确定 | 第51页 |
2.3 免疫层析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2.4 试纸条的评价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3页 |
3.1 试纸条组装材料的确定 | 第53-54页 |
3.2 免疫层析条件的确定 | 第54-63页 |
4 讨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