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广州道路绿化调查与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1.2.1 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起源和发展 | 第9-12页 |
1.2.2 低影响开发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低影响开发模式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 第14-18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19-21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页 |
2.1.2 社会经济 | 第19-20页 |
2.1.3 区域道路绿化概况 | 第20-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样地选取及调查数据采集 | 第21-23页 |
2.2.2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2.2.3 绿化模式结构提取 | 第24-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8页 |
3.1 低影响设施的结构特征 | 第26-33页 |
3.1.1 低影响设施的位置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1.2 低影响设施雨水截缓的绿化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3.1.3 低影响设施的地形匹配特征 | 第31-33页 |
3.2 低影响设施的植物构成特征 | 第33-37页 |
3.3 低影响设施的景观功能分析 | 第37-43页 |
3.4 低影响开发的代表案例分析 | 第43-4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8-52页 |
4.1 结论 | 第48-50页 |
4.2 讨论 | 第50-52页 |
4.2.1 技术应用应该关注规模局限性 | 第50页 |
4.2.2 技术选择应以本地化改良为基础 | 第50-51页 |
4.2.3 技术集成应该因地制宜 | 第51页 |
4.2.4 技术应用注重功能与景观融合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A 广州道路下沉式绿地调查情况汇总表 | 第57-65页 |
附录B 调查样地的消纳结构基础资料汇总表 | 第65-66页 |
附录C 调查样地的植物种类记录 | 第66-70页 |
附录D 代表案例的平面和断面组成示意图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