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缓速器空损特性研究及减损装置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液力缓速器的发展需求 | 第10-11页 |
1.1.2 液力缓速器的技术问题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液力缓速器空损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液力缓速器减空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液力缓速器空损计算模型 | 第22-38页 |
2.1 液力缓速器空损产生机理 | 第22-26页 |
2.1.1 液力缓速器工作过程 | 第22-25页 |
2.1.2 空损产生机理分析 | 第25-26页 |
2.2 液力缓速器空损一维计算模型 | 第26-32页 |
2.2.1 一元束流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空损外特性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2.3 液力缓速器三维流场模型 | 第32-37页 |
2.3.1 控制方程与数值模拟算法 | 第32-34页 |
2.3.2 液力缓速器内流场模型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液力缓速器空损仿真分析 | 第38-54页 |
3.1 基于束流理论的空损外特性分析 | 第38-42页 |
3.1.1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8-39页 |
3.1.2 空损外特性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3.2 基于三维流场的空损内特性分析 | 第42-48页 |
3.2.1 液力缓速器内部流动机理分析 | 第42-47页 |
3.2.2 介质密度对流场特征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液力缓速器空损特性分析对比 | 第48-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液力缓速器减损装置设计与性能研究 | 第54-73页 |
4.1 液力缓速器减损装置设计 | 第54-59页 |
4.1.1 减损方案的确定 | 第54-56页 |
4.1.2 减损装置结构与工作过程 | 第56-59页 |
4.2 低空损液力缓速器性能分析 | 第59-64页 |
4.2.1 充液特性分析 | 第59-62页 |
4.2.2 减损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4.3 低空损液力缓速器原理样机试验 | 第64-72页 |
4.3.1 原理样机设计 | 第65-67页 |
4.3.2 原理样机试验 | 第67-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基于低空损液力缓速器的整车性能研究 | 第73-92页 |
5.1 低空损液力缓速器仿真模型 | 第73-78页 |
5.1.1 气路仿真模型 | 第73-76页 |
5.1.2 传动系统模型 | 第76-78页 |
5.2 装有低空损液力缓速器的整车模型 | 第78-82页 |
5.2.1 整车相关参数 | 第78-80页 |
5.2.2 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80-82页 |
5.3 行驶工况设计 | 第82-83页 |
5.4 整车性能仿真分析 | 第83-91页 |
5.4.1 整车动力学仿真结果 | 第83-85页 |
5.4.2 液力缓速器性能仿真结果 | 第85-88页 |
5.4.3 整车行驶经济性能分析 | 第88-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2-9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2-9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