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部件、零件论文--配气机构论文

汽车排气系统热端用铁素体不锈钢合金化与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4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汽车用不锈钢概述第13-20页
        1.2.1 汽车排气系统用钢的性能要求第13-15页
        1.2.2 汽车用耐热铁素体不锈钢产品现状第15-19页
        1.2.3 汽车排气系统热端材料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第19-20页
    1.3 铁素体不锈钢的高温氧化性能第20-24页
        1.3.1 高温氧化第20-21页
        1.3.2 铁素体不锈钢高温氧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4 铁素体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第24-28页
        1.4.1 点蚀第25-26页
        1.4.2 应力腐蚀第26-27页
        1.4.3 铁素体不锈钢局部腐蚀研究现状第27-28页
    1.5 铁素体不锈钢的机械性能研究现状第28-31页
        1.5.1 铁素体不锈钢室温强度及成形性第29-30页
        1.5.2 铁素体不锈钢高温强度第30-31页
        1.5.3 铁素体不锈钢的冲击韧性第31页
    1.6 研究背景第31-32页
    1.7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34-39页
    2.1 试验材料制备第34页
    2.2 检测方法第34-35页
        2.2.1 金相组织观察第34页
        2.2.2 扫描电镜观察第34-35页
        2.2.3 透射电镜观察第35页
        2.2.4 XRD物相观察第35页
        2.2.5 辉光光谱(GDS)分析第35页
    2.3 材料性能测试第35-37页
        2.3.1 力学性能测试第35-36页
        2.3.2 高温抗氧化性能测试第36页
        2.3.3 高温强度测试第36页
        2.3.4 室温及低温韧性测试第36-37页
    2.4 腐蚀性能评价方法第37-39页
        2.4.1 点蚀电位(Ep)第37页
        2.4.2 点腐蚀浸泡试验第37页
        2.4.3 应力腐蚀(SCC)第37-39页
第3章 W和Ce对铁素体不锈钢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第39-79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W、Ce对铁素体不锈钢1000℃的氧化行为影响第40-59页
        3.2.1 Fe-15Cr-0.5Nb型铁素体不锈钢氧化行为研究第40-45页
        3.2.2 Fe-18Cr-0.5Nb型铁素体不锈钢氧化行为研究第45-50页
        3.2.3 Fe-19Cr-0.5Nb-2.0Mo型铁素体不锈钢氧化行为研究第50-59页
    3.3 W和Ce对铁素体不锈钢1050℃氧化行为的影响第59-65页
        3.3.1 氧化动力学第59-61页
        3.3.2 氧化皮结构分析第61-65页
    3.4 分析及讨论第65-77页
        3.4.1 晶界扩散效应第66-69页
        3.4.2 活性元素效应第69-71页
        3.4.3 析出物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3.4.4 界面析出物对氧化膜粘附性的影响第73-77页
    3.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W和Ce对铁素体不锈钢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蚀性的影响第79-108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再结晶及析出行为第80-87页
        4.2.1 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第80-82页
        4.2.2 W和Ce对析出物的影响第82-87页
    4.3 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第87-101页
        4.3.1 室温力学性能第88-94页
        4.3.2 高温力学性能第94-101页
    4.4 耐腐蚀性能第101-106页
        4.4.1 耐点蚀性能第101-104页
        4.4.2 耐应力腐蚀性能第104-106页
    4.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5章 W和Ce对铁素体不锈钢冲击韧性的影响第108-124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试验结果第109-118页
        5.2.1 热力学计算第109-112页
        5.2.2 室温冲击韧性第112-114页
        5.2.3 韧脆转变温度第114-118页
    5.3 分析及讨论第118-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6章 结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7页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及奖励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作者简介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进高斯过程回归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目标显控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