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自行走式升降平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参数化设计平台开发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参数化设计平台的总体设计 | 第17-24页 |
2.1 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 | 第17-19页 |
2.2 平台设计的原则及目标 | 第19-20页 |
2.2.1 平台设计的原则 | 第19页 |
2.2.2 平台设计的目标 | 第19-20页 |
2.3 平台的总体框架及主要模块 | 第20-23页 |
2.3.1 平台的总体框架 | 第20-21页 |
2.3.2 参数化设计模块 | 第21-22页 |
2.3.3 分析求解模块 | 第22页 |
2.3.4 数据处理模块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设计平台的参数化模块设计 | 第24-43页 |
3.1 ANSYS的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第24页 |
3.2 VC++对ANSYS二次开发 | 第24-27页 |
3.2.1 开发原理 | 第24-25页 |
3.2.2 VC++对ANSYS的接口技术 | 第25-27页 |
3.3 VC++对APDL命令流的封装 | 第27-28页 |
3.4 参数化模型的技术概论 | 第28-30页 |
3.5 参数化模型建立的实现方法 | 第30-42页 |
3.5.1 几何模型的设置 | 第30-35页 |
3.5.2 定义单元属性 | 第35-36页 |
3.5.3 网格划分 | 第36-38页 |
3.5.4 施加约束和载荷 | 第38-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设计平台的分析求解模块设计 | 第43-56页 |
4.1 研究对象的分析 | 第43-45页 |
4.1.1 研究对象的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4.1.2 机构危险状况分析 | 第44-45页 |
4.2 静力学分析 | 第45-50页 |
4.2.1 整体受力分析 | 第45-48页 |
4.2.2 ANSYS静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4.3 模态分析 | 第50-52页 |
4.4 优化分析 | 第52-55页 |
4.4.1 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4.4.2 优化设计编程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设计平台的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第56-63页 |
5.1 数据库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5.2 参数化数据 | 第57页 |
5.3 数据库设计 | 第57-60页 |
5.4 数据库的访问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平台界面设计及运行实例 | 第63-79页 |
6.1 系统技术分析 | 第63页 |
6.2 系统面向对象的界面设计 | 第63-66页 |
6.2.1 界面设计 | 第63-64页 |
6.2.2 界面设计关键技术 | 第64-66页 |
6.3 系统运行分析 | 第66-67页 |
6.4 系统运行实例 | 第67-78页 |
6.4.1 参数设置 | 第67-69页 |
6.4.2 分析求解 | 第69-75页 |
6.4.3 数据处理 | 第75-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7.1 结论 | 第79-80页 |
7.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6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
B. 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的部分关键APDL代码 | 第86-91页 |
C. 数据处理模块部分关键代码 | 第9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