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及中国近海气候变化动力降尺度预估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海洋气候变化状态预估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1 预估的全球海洋未来气候变化状态 | 第13-14页 |
1.2.2 预估的热带太平洋未来气候变化状态 | 第14-16页 |
1.2.3 预估的中国近海未来气候变化状态 | 第16-17页 |
1.3 海洋气候变化预估的动力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1 多模式集合法 | 第17-18页 |
1.3.2 动力降尺度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数据与模型 | 第20-29页 |
2.1 数据简介 | 第20-23页 |
2.1.1 SODA资料简介 | 第20页 |
2.1.2 OISST资料简介 | 第20页 |
2.1.3 GEBCO地形资料简介 | 第20-21页 |
2.1.4 CMIP5模式数据简介 | 第21-23页 |
2.2 POP模式简介 | 第23-29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23-24页 |
2.2.2 水平和垂直网格离散 | 第24-26页 |
2.2.3 次网格参数化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模式设置与检验 | 第29-43页 |
3.1 模式设置 | 第29-30页 |
3.2 强迫场预处理 | 第30-34页 |
3.2.1 年平均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气候态分布 | 第30-33页 |
3.2.2 纬向风应力和经向风应力泰勒图 | 第33-34页 |
3.3 模式检验 | 第34-41页 |
3.3.1 热带太平洋尼诺指数 | 第34-36页 |
3.3.2 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 | 第36-37页 |
3.3.3 温度断面分布 | 第37-39页 |
3.3.4 太平洋赤道表层流系 | 第39-40页 |
3.3.5 中国近海表层海流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预估 | 第43-61页 |
4.1 热带太平洋风应力的变化 | 第43-45页 |
4.2 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变化 | 第45-48页 |
4.3 赤道太平洋热结构的变化 | 第48-52页 |
4.4 热带太平洋热含量的变化 | 第52-56页 |
4.5 太平洋赤道流系体积输运量的变化 | 第56-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中国近海海洋环境变化预估 | 第61-74页 |
5.1 中国近海海流的变化 | 第61-66页 |
5.1.1 中国近海海流及其体积和热输运的变化 | 第61-64页 |
5.1.2 黑潮变化的讨论 | 第64-66页 |
5.2 中国近海海表面温度的变化 | 第66-73页 |
5.2.1 中国近海SST的变化 | 第66-69页 |
5.2.2 中国近海SST变化的讨论 | 第69-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4-76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