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区分海洋酸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压上升和pH下降对束毛藻的影响及机理初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第14-31页
    1.1 浮游植物第14-17页
    1.2 束毛藻第17-23页
        1.2.1 束毛藻的生物学特性、分布和意义第17-19页
        1.2.2 束毛藻的固氮作用第19-21页
        1.2.3 束毛藻的二氧化碳浓缩机制第21-23页
    1.3 海水碳酸盐体系和海洋酸化第23-27页
        1.3.1 海水的碳酸盐体系第23-24页
        1.3.2 海洋酸化的过程第24-26页
        1.3.3 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第26-27页
    1.4 海洋酸化对束毛藻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7-30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31页
第2章 海水碳酸盐系统调控第31-45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3页
        2.1.1 主要仪器第31页
        2.1.2 主要试剂第31-32页
        2.1.3 主要耗材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6页
        2.2.1 碳酸盐系统参数第33-34页
        2.2.2 培养体系中EPPS浓度确定第34-35页
        2.2.3 碳酸盐系统调控步骤第35页
        2.2.4 探究EPPS对藻类生长及碳酸盐体系的影响第35-36页
    2.3 实验结果第36-42页
        2.3.1 碳酸盐系统的理论值第36-37页
        2.3.2 培养体系中EPPS浓度选择第37-39页
        2.3.3 碳酸盐系统参数的实际测量值第39页
        2.3.4 EPPS对束毛藻生长和碳酸盐体系的影响第39-42页
    2.4 讨论第42-44页
        2.4.1 EPPS终浓度的确定及其影响第42页
        2.4.2 碳酸盐系统的调控方法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区分海水pCO_2上升和pH下降对束毛藻的影响第45-67页
    3.1 实验材料第45-46页
        3.1.1 藻种第45页
        3.1.2 主要仪器第45页
        3.1.3 主要试剂第45-46页
        3.1.4 常用溶液配制第46页
    3.2 实验方法第46-53页
        3.2.1 实验设计第46-47页
        3.2.2 束毛藻的培养第47-48页
        3.2.3 DIC浓度的测量步骤第48-49页
        3.2.4 束毛藻光合色素及生长速率的测定第49页
        3.2.5 束毛藻固氮速率的测定第49-50页
        3.2.6 细胞POC/PON含量的测量第50-51页
        3.2.7 束毛藻细胞内pH的测定第51-52页
        3.2.8 束毛藻RubisCO半饱和常数的测定第52-53页
        3.2.9 数据处理第53页
    3.3 实验结果第53-62页
        3.3.1 碳酸盐系统的参数第53-54页
        3.3.2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的生长速率第54-55页
        3.3.3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的固氮速率第55-58页
        3.3.4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的固碳速率第58-59页
        3.3.5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细胞POC/PON的量第59-60页
        3.3.6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细胞内pH值第60-61页
        3.3.7 不同pCO_2和pH值下束毛藻RubisCO的半饱和常数第61-62页
    3.4 讨论第62-65页
        3.4.1 海水pCO_2升高对束毛藻的促进作用第62-64页
        3.4.2 海水pH值下降会对束毛藻产生负面效应第64-65页
        3.4.3 海洋酸化对束毛藻的影响第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4章 总结与展望第67-71页
    4.1 研究总结第67-68页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8页
    4.3 展望与不足第68-71页
        4.3.1 展望第68-69页
        4.3.2 不足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太平洋及中国近海气候变化动力降尺度预估
下一篇:黑潮延续体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