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9页 |
2 诉前联调机制现状 | 第9-12页 |
2.1 诉前联调机制运行模式 | 第9-11页 |
2.1.1 组织架构 | 第9-10页 |
2.1.2 适用范围 | 第10页 |
2.1.3 机制运行流程 | 第10页 |
2.1.4 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与执行 | 第10-11页 |
2.2 诉前联调工作实践——广船搬迁案 | 第11-12页 |
2.3 诉前联调机制运行实效 | 第12页 |
3 诉前联调机制面临的问题 | 第12-19页 |
3.1 各地诉前联调机制运行缺乏统一标准 | 第12-14页 |
3.2 当事人诉权存在受限风险 | 第14-15页 |
3.3 调解过程中对事实证明度标准过低易滋生虚假纠纷 | 第15-16页 |
3.4 实践中调解案件类型范围过于集中 | 第16-17页 |
3.5 部分参与主体对诉前联调持消极态度 | 第17-19页 |
4 诉前联调机制的完善 | 第19-24页 |
4.1 通过对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借鉴,重塑诉前联调价值观 | 第19-20页 |
4.2 诉前联调程序的改进 | 第20-24页 |
4.2.1 健全风险告知制度 | 第20-21页 |
4.2.2 诉前联调程序启动与调立适度分离 | 第21页 |
4.2.3 完善诉前联调与诉讼的程序衔接 | 第21-24页 |
4.3 诉前联调程序结束后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 | 第24页 |
5 诉前联调机制未来发展趋势 | 第24-27页 |
5.1 司法社会化与法院在诉前联调机制中的角色转变 | 第24-25页 |
5.2 适用案件类型范围的最大化 | 第25-26页 |
5.3 调解主体的延伸与多样化 | 第26-27页 |
6 结语——面向未来的诉前联调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