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1.2 可倾瓦轴承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可倾瓦轴承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2 柔性铰链可倾瓦轴承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轴承转子系统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变膜厚控制法 | 第17页 |
1.3.2 流变流体控制法 | 第17-18页 |
1.3.3 流量控制法 | 第18页 |
1.3.4 电磁激励辅助控制法 | 第18-19页 |
1.4 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PID控制 | 第19页 |
1.4.2 最优控制 | 第19页 |
1.4.3 鲁棒控制 | 第19-20页 |
1.4.4 极点配置控制 | 第20页 |
1.4.5 模态控制 | 第20页 |
1.4.6 传递函数法 | 第20-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动静压柔性铰链可倾瓦轴承建模计算 | 第22-33页 |
2.1 轴承结构及参数 | 第22-24页 |
2.2 轴承数学模型建立 | 第24-29页 |
2.2.1 油膜厚度计算 | 第24-25页 |
2.2.2 区域流量平衡计算 | 第25-26页 |
2.2.3 雷诺方程的数值求解 | 第26-29页 |
2.3 轴承转子轨迹计算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动静压柔性铰链可倾瓦轴承结构参数对稳态动特性系数的影响 | 第33-42页 |
3.1 动特性系数求解 | 第33-37页 |
3.1.1 小扰动法应用 | 第33-34页 |
3.1.2 折合动特性系数求解 | 第34-37页 |
3.2 线性轨迹与非线性轨迹对比 | 第37-39页 |
3.2.1 线性轨迹运动方程 | 第37页 |
3.2.2 线性轨迹与非线性轨迹对比分析 | 第37-39页 |
3.3 动静压柔性铰链可倾瓦轴承结构参数对动特性系数的影响 | 第39-41页 |
3.3.1 轴承宽度对稳态动特性系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预载荷系数对稳态动特性系数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轴承静压腔的宽长比对稳态动特性系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刚性轴转子系统的运动分析及其主动控制计算 | 第42-53页 |
4.1 刚性轴转子系统建模 | 第42-43页 |
4.2 主轴前端振幅以及相位关系 | 第43-44页 |
4.3 转子系统运动仿真及分析 | 第44-47页 |
4.4 主动控制算例 | 第47-51页 |
4.4.1 转子轴心运动加速度控制 | 第47-48页 |
4.4.2 转子轴心运动速度控制 | 第48-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轴承转子系统各位置振动信号采集以及相位分析 | 第53-67页 |
5.1 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原理 | 第53-56页 |
5.1.1 NI多功能I/O设备 | 第53-54页 |
5.1.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 | 第54-56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56-57页 |
5.3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第57-60页 |
5.3.1 滤波器的设计 | 第57-60页 |
5.4 轴承转子系统的相位分析 | 第60-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