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济南市L区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价值第12-13页
    1.3 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1 国外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内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4 研究问题与内容第19-20页
        1.4.1 研究问题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3 研究路径第21-22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2-2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2-25页
        2.1.1 创客第22-23页
        2.1.2 创客空间第23-24页
        2.1.3 创客教育第24-25页
    2.2 理论基础第25-28页
        2.2.1 做中学理论第25-26页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6-27页
        2.2.3 项目式学习第27-28页
3 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工具设计第28-34页
    3.1 研究问题第28页
    3.2 访谈提纲的设计第28页
    3.3 调查问卷的设计第28-31页
    3.4 研究过程第31-34页
        3.4.1 被试的选择第31页
        3.4.2 实施访谈与问卷第31-33页
        3.4.3 进行数据收集第33-34页
4 济南市L区中小学创客教育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4-54页
    4.1 整体发展状况第34页
    4.2 创客师资第34-41页
        4.2.1 基本情况第34-35页
        4.2.2 情感态度第35-37页
        4.2.3 创客素养第37-38页
        4.2.4 培训情况第38-41页
    4.3 创客课程第41-44页
        4.3.1 课程开发第41-42页
        4.3.2 课程实施第42-44页
        4.3.3 课程水平第44页
    4.4 创客空间第44-47页
        4.4.1 建设规模第44-45页
        4.4.2 设施设备第45-46页
        4.4.3 应用管理第46-47页
    4.5 创客成果第47-49页
        4.5.1 学生作品第47-48页
        4.5.2 社会影响第48页
        4.5.3 论文课题第48-49页
    4.6 总体规划第49-51页
        4.6.1 文件会议第49页
        4.6.2 组织机构第49-50页
        4.6.3 制度规划第50-51页
    4.7 主观感受第51-53页
        4.7.1 发展阻力第51-52页
        4.7.2 未来展望第52-53页
    4.8 发展成果与不足第53-54页
5 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策略与建议第54-62页
    5.1 政策层面第54-55页
        5.1.1 加强政策的连续性第54页
        5.1.2 持续推进体系化建设第54-55页
    5.2 管理层面第55-58页
        5.2.1 规范课程实施第55-56页
        5.2.2 合理配置空间设备第56页
        5.2.3 积极利用多方资源第56-57页
        5.2.4 实行合理的激励措施第57-58页
    5.3 人才层面第58-59页
        5.3.1 培训方式多元化第58-59页
        5.3.2 注重专业人才引进第59页
    5.4 理念层面第59-62页
        5.4.1 持续推进课程整合第59-60页
        5.4.2 回归创客教育本质第60页
        5.4.3 注重结合情感教育第60-62页
6 结语第62-64页
    6.1 研究结论第62-63页
    6.2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的冷鲜猪肉新鲜度检测方法
下一篇: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