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言 | 第15-38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5-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5页 |
(一)国外文化变迁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二)国内文化变迁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3页 |
(三)瓦乡人文化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四、采用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一)采用理论 | 第26-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五、关键概念界定、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30-33页 |
(一)关键概念界定 | 第30-31页 |
(二)主要观点 | 第31-32页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四)不足 | 第33页 |
六、田野点概貌、田野调查情况和有关事项说明 | 第33-38页 |
(一)田野点概貌 | 第33-37页 |
(二)田野调查情况 | 第37页 |
(三)有关事项说明 | 第37-38页 |
第一章 瓦乡人历史源流及其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 第38-68页 |
一、瓦乡人历史源流 | 第38-58页 |
(一)瓦乡人的族源 | 第38-45页 |
(二)瓦乡人的族称与族属 | 第45-48页 |
(三)瓦乡人的族群意识 | 第48-53页 |
(四)瓦乡人主要聚居区域隶属沿革 | 第53-56页 |
(五)新中国成立后瓦乡人的人口与分布 | 第56-58页 |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环境 | 第58-67页 |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 | 第58-59页 |
(二)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59-62页 |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植根的社会环境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二章 瓦乡人物质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68-114页 |
一、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68-80页 |
(一)瓦乡人传统服饰的特点 | 第68-74页 |
(二)瓦乡人服饰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74-80页 |
二、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80-88页 |
(一)瓦乡人传统饮食习俗 | 第80-85页 |
(二)瓦乡人饮食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85-88页 |
三、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88-97页 |
(一)传统住房的式样与建造 | 第88-93页 |
(二)居住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93-97页 |
四、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 第97-106页 |
(一)传统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 | 第97-103页 |
(二)交通运输和通讯方式的当代变迁 | 第103-106页 |
五、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 第106-112页 |
(一)生产生活传统用具 | 第106-110页 |
(二)生产生活用具的当代变迁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三章 瓦乡人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14-173页 |
一、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14-128页 |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 | 第114-123页 |
(二)瓦乡人政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23-128页 |
二、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28-138页 |
(一)瓦乡人地区传统的经济制度概况 | 第128-130页 |
(二)瓦乡人经济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30-138页 |
三、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38-154页 |
(一)瓦乡人传统婚姻制度文化 | 第138-145页 |
(二)瓦乡人婚姻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45-154页 |
四、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54-159页 |
(一)瓦乡人传统家庭制度文化 | 第155-156页 |
(二)瓦乡人家庭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56-159页 |
五、丧葬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59-163页 |
(一)瓦乡人传统丧葬习俗 | 第159-162页 |
(二)瓦乡人丧葬习俗的当代变迁 | 第162-163页 |
六、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 第163-165页 |
(一)瓦乡人传统寿诞礼仪 | 第163-164页 |
(二)瓦乡人寿诞礼仪的当代变迁 | 第164-165页 |
七、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65-171页 |
(一)瓦乡人传统教育 | 第165-168页 |
(二)瓦乡人传统教育的功能 | 第168-169页 |
(三)瓦乡人教育制度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69-171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四章 瓦乡人精神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73-255页 |
一、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 第173-195页 |
(一)瓦乡人传统信仰 | 第173-189页 |
(二)瓦乡人地区外来宗教 | 第189-190页 |
(三)瓦乡人宗教信仰的当代变迁 | 第190-195页 |
二、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195-212页 |
(一)瓦乡人传统节日文化 | 第195-209页 |
(二)瓦乡人节日文化的当代变迁 | 第209-212页 |
三、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 第212-226页 |
(一)瓦乡人生产生活传统习俗 | 第212-223页 |
(二)瓦乡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当代变迁 | 第223-226页 |
四、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 第226-246页 |
(一)瓦乡人传统口头文学 | 第226-236页 |
(二)瓦乡人传统表演艺术 | 第236-244页 |
(三)瓦乡人口头文学与表演艺术的当代变迁 | 第244-246页 |
五、思想观念的当代变迁 | 第246-254页 |
(一)价值观念转变 | 第246-249页 |
(二)维权意识增强 | 第249-250页 |
(三)健康观念增强 | 第250页 |
(四)审美观念转变 | 第250-251页 |
(五)思维方式转变 | 第251-252页 |
(六)文化意识增强 | 第252页 |
(七)族群认同强化 | 第252-253页 |
(八)国家认同强化 | 第253-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254-255页 |
第五章 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与模式 | 第255-275页 |
一、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特点 | 第255-262页 |
(一)国家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 | 第255-256页 |
(二)积极吸收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 | 第256-257页 |
(三)民间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化 | 第257页 |
(四)族群语言传承面临极大挑战 | 第257-258页 |
(五)不和谐文化因素增多 | 第258-259页 |
(六)变迁程度不平衡 | 第259页 |
(七)同质化倾向明显 | 第259-260页 |
(八)具有不可逆与可引导性 | 第260-261页 |
(九)按由外到内的层次递进 | 第261-262页 |
二、影响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因素 | 第262-270页 |
(一)地理环境 | 第262-264页 |
(二)教育 | 第264-266页 |
(三)大众传媒 | 第266-267页 |
(四)族际通婚 | 第267页 |
(五)社会变革 | 第267-268页 |
(六)国家政策 | 第268-269页 |
(七)经济与技术发展 | 第269-270页 |
三、瓦乡人传统文化当代变迁的模式 | 第270-273页 |
(一)文化涵化 | 第270-272页 |
(二)文化传播 | 第272-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273-275页 |
思考与讨论 | 第275-285页 |
一、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视阈下瓦乡人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自觉 | 第275-278页 |
(一)瓦乡人社会变迁中的文化适应 | 第275-277页 |
(二)瓦乡人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文化自觉 | 第277-278页 |
二、瓦乡人文化的未来——在调适中发展 | 第278-281页 |
(一)瓦乡人的文化发展 | 第278-280页 |
(二)在文化调适中寻求社会发展 | 第280-281页 |
三、瓦乡人的族群认同及其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 第281-285页 |
(一)瓦乡人是一个多民族复合体 | 第281-282页 |
(二)瓦乡人的族群认同 | 第282-283页 |
(三)瓦乡人族群认同对族群理论的启示 | 第283-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285-293页 |
致谢 | 第293-294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94-295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节选) | 第295-2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