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R的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停车管理方面 | 第12-14页 |
1.2.2 路边停车对交通的影响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成因及特性分析 | 第19-31页 |
2.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成因 | 第19-21页 |
2.2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特性分析 | 第21-26页 |
2.2.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特性 | 第21-23页 |
2.2.2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特征 | 第23-26页 |
2.3 路边违章停车对交通流的影响 | 第26-30页 |
2.3.1 路边违章停车对非机动车流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路边违章停车对机动车流的影响 | 第27-29页 |
2.3.3 路边违章停车对机非混合交通流的影响 | 第29页 |
2.3.4 路边违章停车对交叉口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42页 |
3.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 第31-35页 |
3.1.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31-33页 |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性 | 第33页 |
3.1.3 结构方程模型在本研究中的可行性 | 第33-34页 |
3.1.4 研究假设及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3.2 结构模型的检验 | 第35-41页 |
3.2.1 潜、显变量确定 | 第35-37页 |
3.2.2 问卷调查及信度分析 | 第37-38页 |
3.2.3 结构模型拟合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传播模型 | 第42-57页 |
4.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传播机理 | 第42-43页 |
4.2 常见的传染病模型介绍 | 第43-48页 |
4.2.1 SIS模型 | 第43-44页 |
4.2.2 SIR模型 | 第44-45页 |
4.2.3 SIRS模型 | 第45-46页 |
4.2.4 SEIR模型 | 第46-47页 |
4.2.5 SEIRS模型 | 第47-48页 |
4.3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的传播模型 | 第48-56页 |
4.3.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0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3.3 相轨线分析 | 第51-53页 |
4.3.4 参数分析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7-67页 |
5.1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过程预测的必要性 | 第57页 |
5.2 路边违章停车行为传播过程模拟 | 第57-65页 |
5.2.1 数据模拟及分析 | 第57-62页 |
5.2.2 改善建议 | 第62-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