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定义 | 第10-11页 |
1.3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性质 | 第11页 |
1.3.1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11页 |
1.3.2 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拉曼散射(SERS)性能 | 第11页 |
1.4 纳米多孔材料制备方法 | 第11-13页 |
1.4.1 模板法 | 第11-12页 |
1.4.2 脱合金化法 | 第12-13页 |
1.5 非晶材料的现状 | 第13-15页 |
1.5.1 非晶合金的定义及性质 | 第13页 |
1.5.2 非晶合金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5.3 非晶合金的应用 | 第14-15页 |
1.6 Co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 | 第15-16页 |
1.6.1 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15页 |
1.6.2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第15页 |
1.6.3 电池材料的应用 | 第15-16页 |
1.6.4 污水处理的应用 | 第16页 |
1.7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实验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17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7-18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18页 |
2.4 实验原理和方法 | 第18-21页 |
2.4.1 电弧炉制备母合金 | 第18页 |
2.4.2 单辊甩带急冷方法制备非晶合金 | 第18-19页 |
2.4.3 电化学脱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Co | 第19-20页 |
2.4.4 电化学催化降解偶氮染料实验 | 第20-21页 |
2.5 主要表征测试方法 | 第21-23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1页 |
2.5.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21页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 | 第21-22页 |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2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2页 |
2.5.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第22-23页 |
3 电化学脱合金化制备纳米多孔Co及其微观结构调整 | 第23-41页 |
3.1 引言 | 第23页 |
3.2 非晶合金结构及热稳定性分析 | 第23-26页 |
3.3 电化学脱合金化分析 | 第26-30页 |
3.3.1 非晶合金的电化学行为分析 | 第26-27页 |
3.3.2 脱合金化后的样品形貌分析 | 第27-28页 |
3.3.3 脱合金化后的样品成分分析 | 第28-30页 |
3.4 添加微量低表面扩散元素对纳米多孔Co的影响 | 第30-37页 |
3.4.1 添加Ag元素对纳米多孔Co的影响 | 第30-35页 |
3.4.2 添加Ni元素对纳米多孔Co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 PVP对纳米多孔Co的孔径尺寸的影响 | 第37-39页 |
3.6 微观结构调控机理的讨论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电化学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研究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不同电化学方法对偶氮染料的降解褪色效果 | 第42-46页 |
4.2.1 动电位极化对偶氮染料的降解褪色效果 | 第42-43页 |
4.2.2 方波电位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效果 | 第43-46页 |
4.3 偶氮染料催化降解后的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4.3.1 XPS全谱分析 | 第46-47页 |
4.3.2 XPS窄谱分析 | 第47-48页 |
4.4 影响方波电位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因素 | 第48-51页 |
4.4.1 不同方波电位对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2 周期数对方波电位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49-51页 |
4.5 Ag元素添加对纳米多孔Co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影响 | 第51-54页 |
4.5.1 动电位极化催化降解偶氮染料 | 第51-53页 |
4.5.2 方波电位催化降解偶氮染料 | 第53-54页 |
4.6 电化学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机理探究 | 第54-5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