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土压力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深基坑变形支护及检测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土压力计算理论及深基坑支护结构简介 | 第12-18页 |
2.1 土压力 | 第12-14页 |
2.1.1 库伦土压力理论 | 第12-13页 |
2.1.2 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13-14页 |
2.2 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简介 | 第14-15页 |
2.3 地下连续墙结构计算原理 | 第15-16页 |
2.3.1 放坡的影响 | 第15-16页 |
2.3.2 多支撑挡墙的增量计算法 | 第16页 |
2.3.3 有限单元法 | 第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第18-37页 |
3.1 工程简介 | 第18-19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3.1.2 地形地貌及既有建筑物和管线、道路 | 第18-19页 |
3.2 岩土分层及其岩性特征 | 第19-22页 |
3.2.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 | 第19-20页 |
3.2.2 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沉积层(Q4mc) | 第20页 |
3.2.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 | 第20-21页 |
3.2.4 燕山期(γ53)花岗岩 | 第21-22页 |
3.3 福民站围护结构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 第22-23页 |
3.4 围护结构类型及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3.4.1 围护结构类型 | 第23页 |
3.4.2 支撑系统 | 第23-24页 |
3.5 基坑支护方案及设计参数 | 第24-26页 |
3.5.1 挡墙设计 | 第24页 |
3.5.2 放坡设计 | 第24-25页 |
3.5.3 支撑(锚)结构 | 第25-26页 |
3.6 工况顺序 | 第26-27页 |
3.7 计算结果 | 第27-35页 |
3.7.1 内力变形结果 | 第28-32页 |
3.7.2 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32-33页 |
3.7.3 抗隆起稳定性验算 | 第33-35页 |
3.7.4 地表沉降计算 | 第3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施工监测方案及监测结果分析 | 第37-50页 |
4.1 监测目的及依据 | 第37-38页 |
4.1.1 监测目的 | 第37-38页 |
4.1.3 监测工作流程 | 第38页 |
4.2 基坑主体结构监测项目 | 第38-39页 |
4.3 监测点埋设与测试方法 | 第39-42页 |
4.3.1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 | 第39-40页 |
4.3.2 墙体变形 | 第40-41页 |
4.3.4 沉降变形的监测 | 第41-42页 |
4.3.5 高程控制网布设与检查 | 第42页 |
4.4 监测点保护 | 第42页 |
4.5 监测频率 | 第42-43页 |
4.5.1 施工前期 | 第42页 |
4.5.2 施工期 | 第42-43页 |
4.6 监测控制值及预警等级与标准 | 第43-44页 |
4.7 监测资料分析 | 第44-48页 |
4.7.1 墙顶水平位移 | 第45页 |
4.7.2 墙顶竖向位移 | 第45-46页 |
4.7.3 墙体水平位移 | 第46-47页 |
4.7.4 地表沉降 | 第47-4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支护数值模拟 | 第50-69页 |
5.1 FLAC3D计算原理 | 第50-52页 |
5.2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5.2.1 网格的划分 | 第52-53页 |
5.2.2 模型物理参数的选取 | 第53-54页 |
5.2.3 开挖工况模拟过程 | 第54-55页 |
5.3 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5.3.1 土体水平位移分析 | 第55-56页 |
5.3.2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 第56-60页 |
5.3.3 钢支撑轴力分析 | 第60页 |
5.3.4 土体竖向位移分析 | 第60-64页 |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5.4.1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 | 第64-66页 |
5.4.2 地连墙墙顶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5.4.3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模拟值与监测值对比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