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及个体大小差异的转录组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第11-12页
        1.1.1 测序技术的开端第11页
        1.1.2 454测序平台第11页
        1.1.3 Illumina测序平台第11页
        1.1.4 SOLID测序技术第11-12页
        1.1.5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第12页
    1.2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刺参研究中的应用第12-18页
        1.2.1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化皮病研究中的应用第12-15页
        1.2.2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刺参再生研究中的应用第15页
        1.2.3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刺参夏眠研究中的应用第15-16页
        1.2.4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组织分化研究中的应用第16页
        1.2.5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刺参生长研究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6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刺参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第17-18页
    1.3 影响刺参生长的主要因素第18-20页
        1.3.1 温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第18-19页
        1.3.2 盐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第19页
        1.3.3 光照对刺参生长的影响第19-20页
        1.3.4 饵料对刺参生长的影响第20页
        1.3.5 养殖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第20页
    1.4 对刺参杂交育种的研究第20-21页
    1.5 刺参的八个生长相关基因第21-2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刺参生长性状候选基因在纯繁群体及杂交群体的差异表达分析第23-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3-24页
        2.1.1 实验材料第23页
        2.1.2 实验室主要使用仪器和设备第23页
        2.1.3 主要试剂以及配制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2.1 RNA的提取第24页
        2.2.2 刺参总RNA质量的检测第24页
        2.2.3 目的基因的获取第24页
        2.2.4 实验所用引物的设计第24-25页
        2.2.5 刺参RNA反转录PCR第25页
        2.2.6 PCR验证引物特异性及最佳退火温度第25-26页
        2.2.7 实时定量PCR第26-27页
            2.2.7.1 实时定量PCR体系第26页
            2.2.7.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6页
            2.2.7.3 构建实时定量PCR构建基因表达谱第26页
            2.2.7.4 各基因在各家系体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第26-2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7-28页
        2.3.1 生长性状统计第27页
        2.3.2 辽参各组织总RNA提取结果第27页
        2.3.3 RT-PCR结果第27-28页
        2.3.4 八个基因组织表达谱的分析第28页
        2.3.5 八个基因在不同家系间的表达分析第28页
    2.4 讨论第28-33页
第三章 刺参纯系及杂交家系个体大小差异的转录组分析第33-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3页
    3.2 试验方法第33页
        3.2.1 样品检测第33页
        3.2.2 文库构建第33页
    3.3 刺参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3-34页
        3.3.1 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第33-34页
        3.3.2 转录组数据与刺参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第34页
        3.3.3 比对效率统计及reads在参考基因组的位置第34页
        3.3.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第34页
    3.4 刺参六个转录组SNP/InDel分析第34页
    3.5 刺参六个转录组可变剪接事件预测第34-35页
    3.6 基因结构优化分析第35页
    3.7 新基因发掘第35页
    3.8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35-36页
    3.9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第36页
        3.9.1 差异表达基因功主要的GO富集分析第36页
        3.9.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第36页
    3.10 实验结果第36-50页
        3.10.1 样品检测第36-37页
        3.10.2 测序数据产出及质控第37-38页
        3.10.3 转录组数据与刺参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第38页
        3.10.4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第38-41页
        3.10.5 刺参转录组SNP和InDel分析第41-43页
        3.10.6 刺参转录组基因可变剪接分析第43-44页
        3.10.7 刺参基因结构优化第44页
        3.10.8 新基因的筛选及功能注释第44-45页
        3.10.9 基因表达量分析第45页
        3.10.10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5-50页
            3.10.10.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45-47页
            3.10.10.2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第47页
            3.10.10.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第47-50页
                (1)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第48-49页
                (2)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注释第49-50页
    3.11 讨论第50-53页
        3.11.1 刺参个体生长差异研究第50页
        3.11.2 刺参六个转录组数据特征第50-51页
        3.11.3 刺参个体差异基因分析第51页
        3.11.4 刺参差异代谢通路第51-52页
        3.11.5 三个家系大个体刺参间的基因共表达趋势分析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2页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水养殖活动对海岛生态脆弱性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以南、北长山岛为例
下一篇:感染复殖吸虫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转录组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