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2.1 高新技术产业 | 第18-19页 |
1.2.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19页 |
1.2.3 高新区运行效率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1 高新区运行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2.1.1 高新区管理策略研究 | 第23-24页 |
2.1.2 高新区竞争力研究 | 第24页 |
2.1.3 高新区创新研究 | 第24-26页 |
2.2 高新区运行效率研究 | 第26页 |
2.3 效率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泛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贡献 | 第29-45页 |
3.1 泛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历史沿革 | 第29-31页 |
3.2 泛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整体运行现状 | 第31-35页 |
3.2.1 企业数量发展 | 第31-32页 |
3.2.2 人员结构现状 | 第32-33页 |
3.2.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33-34页 |
3.2.4 科技创新活动 | 第34-35页 |
3.3 泛长三角各国家级高新区运行现状 | 第35-41页 |
3.3.1 区内企业数量 | 第35-37页 |
3.3.2 从业人员数量 | 第37-38页 |
3.3.3 工业总产值量 | 第38-39页 |
3.3.4 出口创汇总量 | 第39页 |
3.3.5 科技经费投入 | 第39-40页 |
3.3.6 高新区净利润 | 第40-41页 |
3.4 国家级高新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泛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运行效率实证与评价 | 第45-65页 |
4.1 研究思路 | 第45-46页 |
4.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Malmquist指数 | 第46-50页 |
4.2.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46-49页 |
4.2.2 Malmquist指数 | 第49-50页 |
4.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选取 | 第50-52页 |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50-51页 |
4.3.2 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1-52页 |
4.3.3 数据选取 | 第52页 |
4.4 实证研究 | 第52-64页 |
4.4.1 泛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运行效率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4.2 泛长三角与珠三角国家级高新区运行效率比较 | 第56-59页 |
4.4.3 泛长三角国家高新区运行效率变化与分析 | 第59-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泛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案例分析 | 第65-76页 |
5.1 镇江高新区简介 | 第65-67页 |
5.1.1 镇江高新区发展历程 | 第65页 |
5.1.2 镇江高新区区划交通 | 第65-66页 |
5.1.3 镇江高新区园区构成 | 第66-67页 |
5.2 镇江高新区发展现状 | 第67-69页 |
5.2.1 镇江高新区产业构成 | 第67页 |
5.2.2 镇江高新区经济现状 | 第67-68页 |
5.2.3 镇江高新区科技创新 | 第68-69页 |
5.3 镇江高新区运行效率研究 | 第69-71页 |
5.4 镇江高新区SWOT分析 | 第71-74页 |
5.4.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71-72页 |
5.4.2 劣势(weakness)分析 | 第72-73页 |
5.4.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第73-74页 |
5.4.4 威胁(threats)分析 | 第74页 |
5.5 镇江高新区未来发展战略 | 第74-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9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77页 |
6.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77-7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详细摘要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