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多峰介孔二氧化硅负载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8页
    1.1 茂金属催化剂及聚合机理第13-18页
        1.1.1 茂金属催化剂的发展史第13页
        1.1.2 茂金属催化剂的特点第13-14页
        1.1.3 茂金属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第14-15页
        1.1.4 茂金属催化烯烃聚合机理第15-18页
    1.2 茂金属催化剂所用载体第18-21页
        1.2.1 载体的类型第18-19页
        1.2.2 SiO_2载体的制备第19-20页
        1.2.3 SiO_2载体的处理第20-21页
    1.3 茂金属催化剂所用助催化剂第21-26页
        1.3.1 助催化剂的类型第21-22页
        1.3.2 甲基铝氧烷(MAO)的合成第22-23页
        1.3.3 甲基铝氧烷(MAO)的结构第23-24页
        1.3.4 甲基铝氧烷(MAO)的作用机理第24-26页
    1.4 茂金属催化剂的表征第26-27页
        1.4.1 形态学表征第26页
        1.4.2 表面性质表征第26-27页
        1.4.3 体相性质表征第27页
        1.4.4 粒径分布与力学性能表征第27页
    1.5 密度泛函理论(DFT)第27-32页
        1.5.1 Kohn-Sham方程第28页
        1.5.2 矩阵元素K-点第28-29页
        1.5.3 Gradient functionals第29页
        1.5.4 交换关联函数第29-30页
        1.5.5 Materials Studio第30-31页
        1.5.6 过渡态第31-32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8页
第二章 二氧化硅对甲基铝氧烷(MAO)的吸附研究第38-58页
    2.1 前言第38-42页
    2.2 实验第42-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2.3.1 MAO的结构优化第43-45页
        2.3.2 MAO在不同二氧化硅晶面上的吸附第45-47页
        2.3.3 MAO的化学吸附能计算第47-48页
        2.3.4 态密度计算第48-52页
        2.3.5 晶面与羟基的映衬关系分析第52-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三章 多峰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第58-71页
    3.1 前言第58-60页
    3.2 实验部分第60-62页
        3.2.1 试剂与表征手段第60-61页
        3.2.2 样品的制备与处理第61-6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2-69页
        3.3.1 不同制备工艺对二氧化硅孔分布的影响第62页
        3.3.2 氨的加入对二氧化硅性能影响第62-64页
        3.3.3 氨液的添加量对二氧化硅性能的影响第64页
        3.3.4 氨液的加入时段对二氧化硅性能影响第64-65页
        3.3.5 不同时段加入脂肪醇对二氧化硅性能影响第65页
        3.3.6 添加剂之间的配比对二氧化硅性能影响第65-66页
        3.3.7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硅性能影响第66-67页
        3.3.8 不同二氧化硅杂质含量分析第67页
        3.3.9 多峰孔分布二氧化硅的灼烧失重分析第67-68页
        3.3.10 不同二氧化硅载体对MAO的吸附第68-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1页
第四章 茂金属催化乙烯聚合机理研究第71-103页
    4.1 前言第71-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99页
        4.3.1 茂金属化合物结构收敛性第75-77页
        4.3.2 茂金属化合物中心金属原子电荷分布第77-78页
        4.3.3 茂金属化合物阳离子活性中心的形成第78-79页
        4.3.4 茂金属阳离子活性中心电荷密度变化第79-80页
        4.3.5 茂金属化合物的HOMO/LUMO计算第80-84页
        4.3.6 催化剂聚合活性与带隙关系分析第84-85页
        4.3.7 烯烃聚合过渡态第85-90页
        4.3.8 溶剂效应对过渡态的影响第90-91页
        4.3.9 烯烃聚合形成机理第91-94页
        4.3.10 甲基的效应第94-97页
        4.3.11 烯烃聚合反应势垒的建立第97-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3页
第五章 负载型茂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及性能表征第103-118页
    5.1 前言第103-105页
    5.2 实验部分第105-106页
        5.2.1 试剂与表征手段第105-106页
        5.2.2 样品测试及条件第10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6-116页
        5.3.1 茂金属催化剂形貌分析第106-108页
        5.3.2 乙烯聚合行为分析第108-111页
        5.3.3 聚烯烃链不饱和键分析第111-112页
        5.3.4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第112页
        5.3.5 核磁碳谱分析第112-113页
        5.3.6 结晶和熔融分析第113页
        5.3.7 升温淋洗(TREF)分析第113-114页
        5.3.8 茂金属聚乙烯流变分析第114页
        5.3.9 茂金属聚乙烯流延膜分析第114-115页
        5.3.10 茂金属聚乙烯应用评价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8页
第六章 负载型茂金属催化丙烯聚合及性能表征第118-128页
    6.1 前言第118页
    6.2 实验部分第118-11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6页
        6.3.1 氢气加入量对催化活性影响第119页
        6.3.2 助催化剂加入量对催化活性影响第119-120页
        6.3.3 氢气与聚合物熔融指数关系第120-121页
        6.3.4 茂金属聚丙烯物性分析第121页
        6.3.5 差示扫描(DSC)分析第121-122页
        6.3.6 升温淋洗(TREF)分析第122-123页
        6.3.7 偏光显微镜分析第123-124页
        6.3.8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124页
        6.3.9 核磁共振(13C-NMR)分析第124-125页
        6.3.10 茂金属聚丙烯的纺丝行为第125-126页
    6.4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8-130页
    7.1 主要结论第128-129页
    7.2 研究展望第129-13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6]螺氧化吲哚与2,3-二取代苯并呋喃骨架新构筑方法与Laevinoid A的全合成研究
下一篇:含三唑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