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人才管理论文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机制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6页
        1.3.1 创新型人才素质方面的研究综述第10-14页
        1.3.2 素质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3 势科学在人才素质方面的研究成果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页
    1.5 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第17-21页
        1.5.1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2 创新之处第18-21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21-31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5页
        2.1.1 “势”与“势科学”的定义第21-22页
        2.1.2 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第22-23页
        2.1.3 创新型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区别第23-24页
        2.1.4 人才素质的界定第24-25页
    2.2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第25-27页
        2.2.1 熵第25-26页
        2.2.2 耗散结构理论第26-27页
    2.3 势科学理论第27-31页
        2.3.1 势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第27-28页
        2.3.2 势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第28-29页
        2.3.3 势科学理论的普适性第29-31页
第三章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要素分析第31-37页
    3.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基础第31-33页
    3.2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动因第33-35页
    3.3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形成的过程第35-37页
        3.3.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一般人才素质的形成过程第35-36页
        3.3.2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的八维素质形成过程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第37-45页
    4.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要素分析第37-41页
    4.2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第41-44页
        4.2.1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一般型人才素质结构模型第41-42页
        4.2.2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八维素质对称结构模型第42-44页
    4.3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形成路径第44-45页
第五章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势量化实证研究第45-65页
    5.1 素质势的计算流程第45-47页
    5.2 公司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第47页
    5.3 华为公司山东分公司创新型人才素质势实证研究第47-55页
        5.3.1 基于势科学的创新型人才素质评价指标的设置第47-51页
        5.3.2 设计、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第51-54页
        5.3.3 描述性统计第54-55页
    5.4 实证研究的结果分析第55-65页
        5.4.1 差别量表中的相关性分析及差别量化得分第55-59页
        5.4.2 联系量表中的相关性分析及联系量化得分第59-65页
第六章 基于势科学视角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提升路径研究第65-69页
    6.1 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创新第65页
    6.2 加强培训,拓展学习创新渠道第65-66页
    6.3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身心健康发展第66-67页
    6.4 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创新活动第67-69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7.1 结论第69页
    7.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致谢第77-79页
附录第79-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法律完善
下一篇:论育儿休假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