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5-6页 |
摘要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1.3.2 个案分析法 | 第19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1.3.4 统计分析法 | 第19-20页 |
1.4 微信社群舆情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1.4.1 微信社群 | 第20-21页 |
1.4.2 微信社群舆情 | 第21-23页 |
第2章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要素与动因 | 第23-30页 |
2.1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要素 | 第23-25页 |
2.1.1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中的主体 | 第23-24页 |
2.1.2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中的客体 | 第24页 |
2.1.3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中的介质 | 第24-25页 |
2.2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的内动力 | 第25-27页 |
2.2.1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主体的低阈值状态 | 第25页 |
2.2.2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主体对身份的认同需求 | 第25-26页 |
2.2.3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主体间情绪的无意识传染 | 第26-27页 |
2.2.4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主体的自组织热情 | 第27页 |
2.3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的外部诱因 | 第27-30页 |
2.3.1 微信社群的微内容关联集体利益 | 第27-28页 |
2.3.2 微信社群的强关系赋权个体议程设置 | 第28页 |
2.3.3 微信社群的封闭性适合私密分享 | 第28-29页 |
2.3.4 微信社群的场景化促进类社会运动 | 第29-30页 |
第3章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规律 | 第30-46页 |
3.1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阶段特点 | 第30-33页 |
3.1.1 隐性社群舆情蓄势的潜伏期 | 第30-31页 |
3.1.2 伴生性谣言频发的成长期 | 第31-32页 |
3.1.3 微信社群站队的成熟期 | 第32页 |
3.1.4 舆情消退缓慢的衰退期 | 第32-33页 |
3.2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模式 | 第33-37页 |
3.2.1 节点中心传播模式 | 第33-35页 |
3.2.2 圈群一致性传播模式 | 第35-36页 |
3.2.3 差序层级传播模式 | 第36-37页 |
3.3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路径 | 第37-40页 |
3.3.1 链式关系裂变传播 | 第37-38页 |
3.3.2 朋友圈碎片共振传播 | 第38-39页 |
3.3.3 媒体矩阵扩散传播 | 第39页 |
3.3.4 线下集群升级传播 | 第39-40页 |
3.4 微信与微博社群舆情传播的异同 | 第40-46页 |
3.4.1 微信与微博社群舆情传播的差异 | 第40-44页 |
3.4.2 微信与微博社群舆情传播相似性 | 第44-46页 |
第4章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风险与规避策略 | 第46-53页 |
4.1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的风险表现 | 第46-49页 |
4.1.1 网络社群的低成本集会侵蚀政府权威 | 第46-47页 |
4.1.2 微信社群的便捷转发导致公务泄密 | 第47页 |
4.1.3 微信社群的恶搞表情包丑化历史形象 | 第47页 |
4.1.4 微信社群传销操控群体经济 | 第47-48页 |
4.1.5 微信社群的低门槛增生网络谣言 | 第48页 |
4.1.6 微信社群极化煽动不良情绪 | 第48-49页 |
4.2 微信社群舆情传播风险的政府规避策略 | 第49-53页 |
4.2.1 寻求微信社群民意最大公约数 | 第49页 |
4.2.2 依法规范微信社群行为 | 第49-50页 |
4.2.3 加强微信社群的细则条例建设 | 第50页 |
4.2.4 分级管理微信社群 | 第50-51页 |
4.2.5 打造微信社群意见领袖 | 第51页 |
4.2.6 动态预警重点微信社群的隐性舆情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